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27期 >2021-06-04编印

铁骨丰碑
刊发日期:2021-06-04 阅读次数: 作者:
  局机关 湘黔行
   周末清晨,因有事急需赶回贵阳。在长沙的我乘坐高铁不到3个小时,就已经安心轻松到达。不禁想起二十年前,在贵阳的我临时出差到长沙,却是在拥挤的绿皮车厢内站了近15个小时,在第二天拂晓时分,带着满身的酸臭、拖着酸软的双腿挤出站的。
   作为一名铁路工程建设的 “铁二代”,参加工作近三十年来,从历史资料回顾到亲身参与建设,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伟大祖国以及黔中大地铁路交通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地处云贵高原东麓的贵州,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建设发展异常艰难。抗战时期,大西南地区修建了第一条准轨铁路——黔桂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黔桂铁路终于在1958年修筑到贵阳,结束了贵州省没有铁路的历史。而随后,贵阳火车站作为省会的第一个火车站也于1959年初建成启用。
   “铁路修到苗家寨呀…村村寨寨连北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首《铁路修到苗家寨》欢快欣喜的歌曲声中,面对简陋的生产工具、艰苦的生活环境、繁重的施工任务,我的父辈们以乐观向上的革命战斗情怀,无惧牺牲的拼搏奉献精神,不仅先后建成了川黔、贵昆、湘黔等铁路干线,与黔桂铁路一道,构成以贵阳为枢纽的“十”字形贵州普速铁路骨架网。也铸就了企业“逢山开路、遇水建桥”的“开路先锋”精神,涌现出了当选为全国人大四、五届代表和常委、主席团成员,被誉为“关不住的小老虎”的吴承清,以及“五朵金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成为企业发展史上一段难以忘却、永不磨灭的铁骨丰碑。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参建株六复线、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等多条铁路工程。特别是在新建南昆铁路贵州段,建成号称世界高瓦斯第一铁路长隧的家竹箐隧道,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又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工程丰碑。
   进入新世纪,随着企业参建的武广、京沪、哈大等高铁开通运营,出行难出行慢的煎熬日子逐渐留在记忆深处。作为一名建设者,也期盼什么时候能为家乡贵州修建一条高铁。
   终于,这一天来到了。2008年10月,贵广高铁开工建设,企业担负起了包括全线第一长隧岩山隧道在内的第三标段的艰巨施工任务。2010年3月26日,沪昆客专长沙至昆明段在贵阳举行建设动员大会,企业先后承建了贵州西段第八标线下土建工程,整个西段的正(站)线长轨铺设,以及包括位于黔滇两省交界处、沪昆高铁全线第一长大高风险隧道的壁板坡隧道在内的云南段一标的艰巨施工任务。
   在首战贵州的两条高铁建设进程中,全体参建员工持续传承“开路先锋”精神,依靠科技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再创辉煌,按期安全优质交验管段工程。
   2014年12月26日,参建的贵广高铁胜利开通运营,宣告贵州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最快仅需4个小时多一点就可以到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市。2016年12月30日,随着贵阳至昆明段首趟高铁列车风驰电掣驶出贵阳北站,沪昆高铁迎来全线运营高光时刻。
   “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这是贵州人曾经的无奈与心酸。今天,这个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沪昆高铁连贯东西,贵广高铁贯通南北。以贵阳为中心的大西南“十”字型高铁网已经形成,作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的建设目标正加快实现。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从“况且况且”到“朝发夕至”,从贵阳站到贵阳北站、东站,贵州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线到网的巨大变迁过程。这是共和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变迁的缩影,见证的是祖国日益繁荣富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而于企业而言,作为一家因为修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而光荣组建的中央建筑施工企业,几代员工始终高擎开路先锋大旗,始终赓续红色基因,在一次次挺起共和国长子的铮铮铁骨,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艰巨重任的同时,也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正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