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司 杨小泉
不知不觉,母亲已故两年了。近几日,她的音容笑貌老在我的梦中出现。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上有两个兄长,下有一个弟弟,大哥是大队书记,日子相对还好。母亲没有上过学,在家帮助姥姥做家务。十四岁被父母换亲给父亲,十八岁嫁入我们家。十九岁,生了我的大姐。因为父亲是老铁二局(后分到铁五局)职工,一年难得与母亲相聚。所以大哥是在二十三岁才生的。随后又在她二十九岁生下二哥,三十五岁生下我。本来在我六岁时,还有一个妹妹,但因为身体原因早夭了。
母亲没上过学,不过在队上办扫盲班时去参加了学习,认得几个字,认得自己的名字,所以出门还是没问题的。母亲一人在家不但挑起家庭重担,还要养育四姊妹。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每天肚子都吃不饱,衣裳也是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母亲又要下地劳动挣工分,回家还要洗洗涮涮,督促我们学习。记事时,姐姐已经出嫁了。大哥初中毕业也在家务农。母亲的主要精力放在二哥和我的身上。学习上虽然帮不上忙,但她会督促我们写字看书。我和二哥在煤油灯下看书,她就坐在一边纳鞋底,直到我们困了,要睡觉了,她的休息时间才到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就这样陪着我慢慢长大。
她的身体一直不好,三十多岁时患上了肺结核。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很难根治。她又是一个要强的人,事事不得比别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病情很严重了,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家中平时就是靠母亲劳作挣工分糊口,哪里有闲钱治病!好在大队书记的大舅,把母亲接到邻近的阆中县人民医院治疗。大舅用尽了人脉,把母亲的结核病治好了。一回到家的母亲,顾不上调养身体,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虽然是家里主要劳动力,但是母亲并不当家。当家的是我的婆婆。婆婆对我们几兄弟很好,但对母亲,依旧避免不了婆媳矛盾。婆婆的指责,母亲经常是独自泪流,却从不跟婆婆争执。
父亲给家里寄回的钱和粮票,都是寄给母亲。母亲从不瞒一分一毫,总是将钱和粮票交给家里当家的人,供全家开支用度。唯有此,才使一家老小七口人渡过那缺吃少穿的年代。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大哥娶了媳妇。对这个母亲一开始就不中意的媳妇,母亲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伤了多少次心。但她依旧对这个媳妇宽宏大量。有什么好吃的,必定拿给她吃,有什么好穿的,必定拿给她穿,有什么好用的,必定拿给她用。都说母亲太软弱,母亲说:“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她宁愿自己委屈,也要维持一家和睦。
1992年,父亲因病去世。我们悲痛万分。但当时交通不发达,设施更是接近于零,等我接到电报赶回家时,父亲已入土为安。看到母亲在寒风中瑟瑟的瘦小身躯,肝肠欲断。但看到她坚毅的眼神,心中又有些许的宽慰。
父亲后事处理完后,二哥将母亲接到广州。一是为了减轻母亲的悲痛,二是调理一下身子。这样,母亲在广州呆了数年,经过调养,早年的肺结核已经钙化,身子慢慢好转,心情渐显愉悦。
2005年,母亲70岁,坚持着要回老家。担心家里的房子烂了,住不了人。我常年在外奔波,叫母亲到我家住。她又不愿意。放在老家,我们又担心她一个人住。
后来,到了姐姐家住。十几年间,她始终如一日,只要身体好,就做早餐,做家务,忙田地里的活。做不动力气活,就锄草、收割,八十高龄时,还去山上的沙地挖红薯、掰玉米、收花生。一回到家,就是扫地,打扫厨房卫生,烧柴做饭。村子邻居都说:没见过这么勤快的老太婆。
2019年腊月,母亲因为一次感冒,拖得时间久了,始终不见好。送去医院后,确诊为肺心病、冠心病。虽经全力抢救,母亲依旧走了,去到了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再不忙碌的天堂世界。
母亲的一生,是为老人、为儿女活的一生,是为家庭活着的一生,她刚强、坚毅,有时又柔弱、无助。母亲走了,带走了儿女们的思念,带走了儿女们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