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17期 >2021-03-26编印

修路大哥卡沙沙
刊发日期:2021-03-26 阅读次数: 作者:
  四
  公司
  伍毅夫
   1965年秋天,我们队(原八处四队)从川黔线转移到成昆铁路新工地不久,刚铺好摊,正抓紧搞筹备工作,一边修工棚,一边修便道。修铁路的喜讯像春风一样,霎时传遍了工地附近的千家万户。我们队住在大渡河边,这里是四川汉源县和甘洛县交界处,也是汉族和彝族杂居的地方。
   一天,附近乡的支铁办组织当地村民给我们队送来猪肉、蔬菜、茅竹和树条。当时我负责接待这些村民,带队的一位老大妈,用她那汉源话还夹着的一些彝语,对我说:“雀博①,这是我们乡亲们的一片心意,你们为我们修铁路辛苦了,就收下吧。”我用刚学会的常用彝语回答“瓦吉瓦,瓦吉瓦②。”大妈说完就吩咐村民们把东西放在队上的三用堂。
   过后才得知这位大妈姓邱,是一位汉族女同胞在彝族寨子生活的人。队上就请邱大妈到我们队来做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工农友谊,讲述她那传奇多彩的故事。
   她在报告会上讲述了她不平凡的经历。那是解放前的一年,当地正遇大旱,田地颗粒无收,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邱大妈那时才13岁,在家无法生存,就沿大渡河一带沿路讨饭,当时被“黑彝③”抢劫上了彝山,当了“娃子④”。黑彝怕她跑了,用木枷锁住双脚,铁链缠住双手,白天监督她干活,晚上关在屋里不让她走。后来把她嫁给了一个彝族娃子,在彝寨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解放后才获得了新生,现在都是中年妇女了。
   听了邱大妈的报告,使我很震撼。我们队团支部组织活动还专门到邱大妈家去回访慰问,帮助她家挖水渠收庄稼,队卫生员还去给她检查身体。临走时,邱大妈送给了我们一样礼物,她走进自己的寝室,把用一块大红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一根长长的东西,仔细地打开给我们看。高兴地说:“雀博,你看这是什么?”我惊讶地大声喊起来:“是钢钎,是我们铁路上用的钢钎。
   邱大妈用她那不太正规的汉语讲述这根钢钎的来历。“前几年,一支铁路施工队在这里开山放炮修铁路,后来因为工程下马就离开了,不慎在山上遗落了一根钢钎。在那起伏不断的连绵峻岭中寻找一根钢钎,像海底捞针,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有一天,我去山上割草,意外发现了这根钢钎,就把它扛回家。有的社员知道了想用这钢钎打把锄头,我说这是国家的财产,可不能乱糟蹋。有人出高价来买,我也没卖,我想有一天这条铁路要修,铁路大军会回来的,等他们回来我一定要亲手交给他们。我把它放在家里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怕钢钎生锈,还经常擦些菜油来保护它。盼星星盼月亮,今天终于把你们盼来了,我就亲手交给你们。”
   我接过这根钢钎,手在颤抖,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为有这样的好大妈而骄傲,也为邱妈妈这种保护国家财产的精神所感动。
   由于在当地政府和乡亲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成昆铁路尼日1号隧道很快就完工了。在离开大渡河工地的前夕,我们队和附近乡亲们组织了一场联欢,邱大妈带领他们村的阿妹子⑤也来了,到我们队表演节目。在会上他她用彝语和汉语混搭,唱起了那首有名的歌:“铁路修到凉山下,彝家心里乐开花,炸开高山架起桥,一条铁路通到我们家。卡沙沙卡沙沙⑥,修路的大哥,卡沙沙卡沙沙。春天帮我们来播种,秋天帮我们收庄稼,给我们阿依⑦治好病,还教阿米子学文化,卡沙沙,卡沙沙,修路的大哥卡沙沙。这歌声久久的在大渡河上空飘扬,在大凉山上传唱。”
   ①雀博:彝语朋友同志的意思 ②瓦吉瓦:彝语好的意思 ③黑彝:奴隶主
   ④娃子:彝语奴隶 ⑤阿妹子:彝语姑娘 ⑥卡沙沙:彝语谢谢 ⑦阿依:彝语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