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公司 孙健
说起年味里的故事,得从衣食住行说起。
先从“衣”的故事说起。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家庭里就沿袭着“过年穿新衣”的传统习俗。在上个世纪经济不宽裕的那个年代,每到过年前夕,大人们都要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添置一件新衣服,等到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时穿在身上,即便是没钱为孩子们买上一件新衣,大人们也会给孩子们缝制改做一件衣服穿。曾记得,母亲为了给我添上一件过年穿的新衣服,每个月省吃俭用,到了年底才省出了8元钱。母亲到村子里的小商店里看了好几次那件青蓝色 “的卡”布料的“中山装”上衣,讲了好几次价格,才从15元2角的标价向下降低了2元钱。母亲还向小店的主人家承诺说:“把衣服留着啊!等快过年时,我家的年货也在商店里一起买啊!”。就这样,母亲又把在集市上卖干红薯藤子的钱凑在一起,补足了需要买衣服的钱,接着又盘算了手头剩余的几块钱,还一并买回了过年用的油盐酱醋茶和几斤猪肉。当母亲把那件上衣为我穿上时,我看到了她眼角闪动着的泪花和脸颊洋溢着的微笑。
再说说“食”的故事。人们可以从“舌尖上的味道”和“乡土”中了解到中国许多传统的季节美食、时令美食、年关美食。在这些美味中,也能捕获年味“食”的故事。单说 “年夜饭”,家里的“当家人”“主厨们”往往要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挑选新鲜的、便于制作成干菜的东西去准备,比如:春笋、冬笋干;秋季里的洋槐花干菜;冬至过后腌制、熏制的鱼肉等各类腊味制品。还有各类年糕、各类面食制作、传统美食“小汤面”等等。记得有一年,外婆到家中来了一趟,带了许多年货,其中就有蒸包子用的“红小豆”,还有炸丸子用的绿豆粉面,蒸馒头用的“玲玲红枣”“狗头枣”等。外婆一到家中,放下东西,就开始帮着母亲一起准备年货,炸绿豆面丸子、蒸馒头、包包子、剁萝卜大葱猪肉馅饺子,还蒸了不少“外婆家味道的”年糕。就这样,亲情相助着,薪火传承着,年味“食”的故事也就由此流传开来,经年不衰。
关于“住”的故事。过去,每逢回家乡过年,由于住房紧张,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挤”在一起住,打几个“地铺”,临时做个“马镫”,铺上几块两米见长的木板,再铺上一层厚厚干柴草,垫上被褥后,就是上好的“床铺”了,大人们、小孩子们各自找到有共同话语的“故事窝”听着故事,摆着“龙门阵”,维系着“住”在一起的浓浓亲情。如今,过年时,房间宽裕,虽说再也不用挤着住了,但是“住”的亲情却丝毫不差昔日旧年。
“行”的故事。过去过年,从初一到十五走亲访友,都得靠走路,或者靠那个年代的“自行车”骑行。如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公交的士随处可乘,在乡下,私家车几乎普及到人手一辆。这年味里的“行”更体现在过年回家的快捷的交通工具中,中国打造了“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把“年”与“家”的距离缩短成一行新时代诗意生活中的距离。年里话“年味”,年味里的故事多,多了一抹乡愁,多了一弯海峡,多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