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06期 >2020-12-25编印

万物可“卷”
刊发日期:2020-12-25 阅读次数: 作者:
  成都公司 赵曼
       最近发生了一件让我尴尬至极的事情:受疫情的影响,今年学校的论文开题答辩采用了线上的方式,在提前测试设备的时候,有些同学上传了答辩PPT,然后事件突然演变成了“A的观点好多,我也要找这么多点出来”、“B的PPT好炫酷,我也得加些动画才行。”参加答辩的同学一边漫不经心的说,就这样吧,一遍疯狂的做比较,然后修改答辩稿件。为此,教务老师在群内感慨 “果然万物皆可卷”,自认为幽默的我迅速接了一句“是的,大饼卷一切”。看着老师发来的一大串问号,我预感到似乎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果不其然,当看到老师发来的关于“内卷”一词的百度百科词条链接时,我想抽无知却硬装幽默的自己两个嘴巴子。一向走“可以不会,但不可以不学”路线的我,拿出了写论文的架势,对“内卷”一词的来龙去脉开始了恶补,结果这一补课,还引发了一些感触。
   “内卷”这个词起源于美国格尔茨1963年出版的《农业内卷化》中,大意是因为印尼爪哇岛的人口达到了饱和,导致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整体的效率不增反降,于是整个岛陷入了不工作没钱,努力工作还是没钱的死循环中,格尔茨称这一现象为边际效率的递减,即农业内卷化。1985年,中国社会学者黄宗智将“内卷化”概念带入中国,人们对内卷的解读,聚焦在存量和竞争上。“内卷化”的定义也就变成了人口过剩,劳动岗位不足,劳动者为争取工作机会竞相降价,将劳动力成本拉低,使经济锁死在低水平上。更直白的说法就是,大蛋糕被固定了,10个人分食,每个人都能悠闲且满足的吃饱,但人数增加到100个人之后,如果不去抢就会饿死,但争夺又会让你更快消耗体力,饿得更快。
   结合自身的生活能发现,“内卷”其实存在于各种场合:孩子想读最好的学校,从户籍片区、排队摇号、面试笔试,父母和孩子要从头卷到尾;学术界出现爆火的清华学子边骑自行车边看电脑、边吃饭边睡觉等 “卷王”;创业者和销售“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口号;培训机构打出“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广告标语等。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形势不好的2020年,万物皆可卷的竞争愈发加重了大家焦虑,于是经常能听到节奏越来越快,自己越来越累,整天瞎忙却没有成效的抱怨。
   从个人来说,要避免这种你加班1小时,我就加班1.5小时的 “内卷化无效竞争”,最简单的办法是退出竞争,其他人爱怎么卷就怎么卷,当然前提是你有其他的出路养活自己。还有一个办法,也是最有效和长久的办法,就是提升自身实力,将竞争变为降维打击,就是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别人想卷也卷不到。这样来看,如果把实力寓意为“大饼”,那就绝对是“大饼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