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104期 >2020-12-11编印

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爱
刊发日期:2020-12-11 阅读次数: 作者:
  贵州公司 任 梅 
       “我们走的路坎坷崎岖,没有日行千里的壮举,就是吹着风,淋着雨,迎着雪,拥着土,熬着夜,扛起器,迎着朝阳出发,带着夕阳归来。”这就是工程测量人真实的写照。
   都说干工程艰苦,干工程测量更是苦上加苦。作为工程的开路先锋,测量人走的是没有路敢于创出路,翻山越岭到最艰险最荒凉的地方去采集最原始的数据。每一位测量人的心里,都经历过比一般人多得多的辛劳痛苦,也经历过是否还要再坚持干下去的心理挣扎。
   “一年365天基本都奔跑在各个工地,也就过年回家休息几天,确实很累很辛苦,但作为一名测量人已经习惯了这样充实的生活,看着一条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没有因为测量的误差影响通车就是我们最大的获得感。”这是测绘队队员们的共鸣。
  路在何方
   2016年10月,太焦高铁项目正式进场,长达10公里的襄垣隧道出口位于太行山无人区。吃过午饭,司机把队长唐召清等4名测量人员送到车辆能前行的极限,半山腰。
   “那是我第一次到山西,工地一路上全是漫山遍野枳红色的树叶,红得热烈,红得深邃,红得剔透,蓝天白云映衬下,山西壮丽山河真的很美。”大伙儿打开车窗不停的拿着手机一路狂拍,感觉自己就像是来旅游的。一阵兴奋过后才发现车越往山上开就越荒凉,手机也没有了信号。
   下了车,测量队扛着仪器、拿起砍刀、提着红布袋,穿梭在没人走过的丛林之中,寻找并布控好一个又一个测量点。一路上丛林中的荆轲在大家脚上留下一道道伤痕,野兔、野鸡、野猪、野山羊随处可见,也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得小心堤防着。
   一番忙活,不知不觉到了晚上8点,大伙儿终于顺利完成一天的布点任务,于是打着手机电筒,迎着月光开始返程。夜晚行走在寂静的丛林里,让人背发凉甚至有些害怕。因为除了皎洁的夜光几乎看不到一丝灯火,手机没有信号,跟本找不到走出丛林的方向,于是只好选择往山上爬,到山顶去寻找手机信号。
   那一夜,他们走了很久很久,直到最后手机也没电了,完全依靠月光,一路摸爬滚打,直到凌晨4点才,走出丛林。看到亮着灯等待着他们的车,那一刻,一路上话最多一直鼓励队员们的队长唐召清瘫坐在地,半天吐不出一个字,含着泪一口喝完了司机递给他的一瓶水。
   “自从那天以来,我更加珍惜我的每一位战友,因为想和你分享喜悦的人很多,但能和你一起挑战困难、敢于冒险的人很少,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我都会身体力行做好榜样,陪伴着我的兄弟们一起成长。”唐召清讲述测绘队在太焦高铁 “路在何方”的故事催人泪下。
  最难的冬
   “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那是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冬天,如今再冷、再累、再苦、再难的冬天,在我看来都是春天。”26岁参加工作10年的测量队员彭华伦回忆。
   那年11月中旬,银西铁路正掀起施工大干高潮,要在2018年的3月底完成47公里,24期的沉降观测数据上传信息平台。于是,三名测量队员带着10几名实习生踏上了银西工地。
   11月底的甘肃环县已进入寒冷的冬季,各种机械的轰鸣下,零下十几度的大西北黄土高坡不在荒凉。清晨,队员们早早吃过早餐,穿上了军大衣,背起了食堂准备的馒头和水,扛起了心爱的测量仪器,衣服包都撑得鼓鼓的,开始了他们一天的测量工作。
   “妈,太冷了太累了,中午吃的馒头被冻得硬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队员们只能捡玉米杆来烧,这样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想回家。”刚到工地实习第一天,大学生郑祖红就想离开。
   大西北的一条条沟壑使得车辆无法前行,看似近在眼前的路,却要绕路徒步几个小时,队员们靠着双腿每天来回行走十几公里。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只能每天带着干粮做午饭,因为馒头方便携带可以用火烤热吃。所以他们一吃就是一个多月。后来,队员们实在是吃怕了、吃伤了,就改成了保温饭盒。但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下,几个小时后的饭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温热,也只能勉勉强强的将就。因为吃不饱哪来的力气干活?再后来好多人都喊胃疼,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专门安排人,每天中午送饭到工地,但是车也不能完全开到目的地,他们依旧要走很远才能吃上饭。就这样,除了有一天天下大雨大家在家休息外,三个多月100多天,没有一人吃过一顿热腾腾的丰富午饭。
   “在我看来,吃饭那都不是事,最难的是大西北突如其来的大雨、大雪、大风、沙尘暴,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完成一组沉降观测的数据,需要近3个小时,一旦中途间断,数据就上传不了信息平台,否则当天的工作又得重头再来。因此,无论下多大的雨和雪,还是刮多强劲的沙尘暴,使用仪器的队员都得第一时间把揣在衣服包里的塑料袋快速拿出盖好测量仪器,而且使用立尺的队员必须原地不动用身体保护好立尺的位置。”队员彭华伦回忆起那段心酸的日子红了眼眶。
   2019年3月27日,他们精准的完成所有沉降观测任务后,动手准备了丰富的烧烤,有肉、有酒,更有胜仗的喜悦,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中,聊起了测量工作的趣事,大雨过后的‘落汤鸡’,裹着军大衣站在风雪中露出一双大眼睛的 ‘笨熊样’,风沙中连两个大鼻子眼儿都塞满泥沙的‘泥人样’,还有哭着喊着要回家又不舍得离开的‘可爱样’……测量队员彭华伦讲述了一群逆行者用敢于胜利,永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了大西北“最难的冬”。
  路在脚下
   2019年7月,浩吉铁路长轨精调测量中,由于白天40度的高温影响测量精度,测量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于是,队员们把日子倒着过,白天睡觉晚上干活。
   要在1个月黑夜中,完成24公里的测量任务,有车开不进去,只能靠双脚来回几公里行走在铺满道碴的轨道上,扛着沉重的仪器一高一矮、跌跌撞撞中完成一组又一组数据收集,甚至队员都不知何时鞋子被尖锐的石渣磨破,直到感觉脚底一阵疼痛,才发现一道道伤口深浅不一,又红又肿,第二天晚上简单把伤口包扎好,又继续前行。
   “夜间测量视线太差,一不小心就会摔到水沟里半天起不来。一个实习生摔过一次后,我们就加倍小心提防,但是蚊虫叮咬却防不胜防,特别是在河水上方的桥梁上,那些细小的蚊子成千上万,还有钻进裤脚的强大本领和免疫所有杀虫剂的免疫功能,肆虐的蚊子一晚上数不清亲吻我多少个来回,天亮收工躺在床上数着那红红凸起的一个个‘吻痕’,又痒又痛让人简直无法入睡。”从事测量工作十几年的资深队员沈成诉说往事。
   办法总比困难多,队员们试着捡一大堆干草在测量所在的地方烧起,这招“烈火驱蚊”果然管用,吓跑了这群无情的小家伙,扫除了夜间测量的最大障碍,按时完成了测量任务目标。
   2020年8月25日,是贵州公司的大喜日子,公司自主质资投标的16亿西藏班戈矿山剥离工程正式签约。活是揽下来了,可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得有人去干才行啊!领导们正发愁的时候,黄德平、龙世桥、陈礼爱、陶光友、陆应涛等14名职工纷纷请战,自愿加入班戈矿山剥离项目建设。
   古人作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同样在工程施工中,也有“施工未动,测量先行”。在工程开工之初,他们是排头兵。首先要进入施工现场熟悉地形、了解线路走向、进行控制点的布设,为工程的开工做好准备。
   测绘队长唐召清、队员杨建春,班戈项目职工刘才学、陆应涛、庞虎、陶光友、宋宇、李福全等8人迅速组成了一支测量先锋队,带着水、干粮、小罐氧气、保暖衣、羽绒服等必须物资驱车7个多小时,下午八点到达海拔5000米的工地现场,对第二天将要测量的范围作了估算,一致表示没有植被和建筑的影响,5天之内完成地面测量打道回府。
   当天晚上9点测绘队到达班戈县城,在县城吃了便饭之后都各自回酒店休息,准备睡个好觉第二天好干工作,但是谁知高原反应的噩梦才刚刚开始。第二天早餐的时候大伙表示都没有睡好,嘴唇都开裂了,杨建春还出现了流鼻血、呕吐的现象。但到了9点半所有队员都正式出发。
   架好仪器准备去校点的陆应涛问:“建春,你觉得这两个控制点之间有多远?”
   “这起码也得有个500米,可以走路过去。”杨建春回答。
   来过几次工地的陆应涛说到:“我们还是坐车过去吧,看起来不远其实挺远的哦。”结果他们坐车过去校好点后用RTK测了一下距离,两个控制点之间确有1.6公里。让第一次来工地的队员们大吃一惊,也真正体会到了“望山跑死马”的感觉。
   测绘队分成了三组,两人一组测一轮,回来休息换一组再上,每人带一罐氧气从海拔4900米的山脚测到海拔5200米的山顶,来回一圈就累得不行,虽然一个来回仅800米的距离,但就像跑了几十公里的马拉松一样。越往山上就必须走几步吸几口氧再休息一会,否则感觉肺要炸了一样。
   “都说这是最向往的诗和远方,我看这种鬼地方这辈子来都不想再来,太难受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昨天晚上虽然睡不好但今天精神好得很。”
   “这样下去搞个几天身体不得透支啊!”
   就这样连续作战了三天,队员们依然还是睡不好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并且效率很低,要完成整个矿山的测量,按当前的速度最少也得20天,可大伙儿的身体扛不住啊!队员们几翻商讨后,决定向公司申请购买无人机来测量。
   9月13号无人机到了拉萨,但让大伙儿没想到无人机也有高原反应,机器一直提示动力电机饱和,再加上风特别大导致无人机很难正常执行任务,只能等风小了才能工作,而且电池电量消耗特别快,车上的充电系统在高原也带不动无人机充电器。
   为了随时保证电量,司机每天几个来回的奔跑充电,山路尖石导致车轮爆胎,队长唐召清和司机李福全两人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打起千斤顶拆下螺丝换上备胎,整个过程花了一个多小时,边吸氧边换胎,胎换完了两个人却累瘫了。当天晚上在班戈县城宾馆就出现了呕吐、流鼻血的现象,深夜两点多难受得喘不过气来,送到医院检查就是严重缺氧,在医院吸了两个小时氧才得到缓解。
   “高原的天,娃娃的脸。”善变的高原气候也给测量队员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不论困难如何变着花样来,队员们始终不抛弃不放弃,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无畏追求,一路攻坚克难,终于在9月18日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
   测量工作服务于工程的施工每一个阶段,贯穿于工程的始终,其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测量又是那么的苛求完美,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就如同眼睛中容不下一点沙粒。白天,他们扛着沉重的仪器和脚架,在施工区域范围内来回奔波,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控制桩位,记载下一串又一串的阿拉伯数字。晚上他们还要挑灯夜战,将白天的数据复核整理,并绘制成图。正是有了他们日复一日的跟踪测量,才有了工程的拔地而起。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测量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