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089期 >2020-08-21编印

脚下的路和背井离乡的人
刊发日期:2020-08-21 阅读次数: 作者:
  脚下的路是西察公路,一条正在绿水青山间崛起的民生大道。背井离乡的人正是这条公路的建设者。
   8月的海西州天峻县草长莺飞、云卷云舒。成群的牛羊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吃草,湟鱼在布哈河中进行着生命的延续。
   如果你是来旅游,一定会觉得此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但李向东并不这样认为,美丽的风光背后是天峻县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即使在夏天用“早穿棉袄午穿纱”来形容,也最恰当不过。
   李向东是一公司西察公路2标项目部工委主任,来自湖南,在天峻已工作生活了两年。见笔者采访,便说:“你们正赶上了我们这里最舒服的时节,但是也只有七、八两个月的时间。”
   西察公路,起于海北州西海镇,止于海西州察汗诺地区,是交通运输部“八纵八横”中天津至喀什公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完善青海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重要规划建设项目之一。
   逶迤的群山和青海湖在赋予这里优美风光的同时,并没有让沿途的百姓享受到交通带来的便利。特别是天峻县,穿城而过的315国道,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无法“提速”。
   “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当地百姓才能迎来发展的机遇,走向小康之路。作为建设者,李向东很自豪。
   一路随行采访,在李向东的介绍下,我们对项目段有了初步了解,投资概算45.45亿元,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施工,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6米,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公里。
   在涵洞施工现场,工人们分工细致、流水作业,有的负责桥梁吊装,有的负责接缝焊接,有的负责装模、拆模,车辆不停穿梭,施工现场紧张有序。
   当下的工程建设中,许多危重工作被大型机械替代,工人的工作轻松了不少,但部分施工仍然要靠大量人力完成。尤其是在天峻,刮6至7级的大风已经成为常态。路基建设中,不仅有70%的石山开挖路段,而且地势落差大,路堑开挖最深达12米。
   这种条件下,建设者们对路基、隧道以及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等进行严密监管,各业务部室主动开展上下内外工作对接,确保在管理上不留缝隙、不留死角,各施工队全面落实标准化施工体系,坚持施工现场领导带班巡查制度,强化对施工过程质量、安全、进度的管控力度,全方位扎实有效推进项目建设。
   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是青藏高原施工的三大难题。如何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的矛盾,是对建设者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验。(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为不破坏沿线生态,建设者们不惜增加投资,以减少工程对野生动物和当地生态的扰动。
   布哈河大桥是西察高速公路项目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大桥全长507米,桥位处主河槽宽约60米。当地气候苦寒,最佳施工时间仅为每年6月至9月,而这个时段正是“湟鱼洄游”期。
   怎样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又保证不伤及一条湟鱼呢?建设者根据“湟鱼洄游”期倒排抢工计划,每天召开碰头会,现场解决问题,梳理次日任务。同时紧盯现场管理,规避因抢赶施工进度导致质量安全等事故的发生。并专门请专家为员工上“自然保护课”,及时进行河道及鱼群保护的宣传教育。同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密切关注湟鱼洄游的时间,及早进行防控。终于,2019年9月28日,布哈河大桥实现“零误差”精准合龙。
   “从第一根桩基施工到布哈河主跨合龙没有让一滴污水流入布哈河,没有让一条湟鱼因大桥施工影响洄游产卵。”说起布哈河合龙的那一时刻,李向东依旧满脸骄傲。
   不仅是布哈河大桥,笔者在现场看到,路基裸露边坡已进行草皮回铺,边施工边治理恢复,使得工程实施与生态恢复有机结合。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进驻工地后,通过标语、环保宣传等途径,向施工人员宣传环保知识,时刻提醒注重环保,增强环保意识。
   “还有三个月我们的主体工程就基本上完成了,终于要熬出头了。去年11月份冬季施工的时候,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30多度,我们有一位从湖南来的施工员给冻哭了,哭着喊着要回家,当时日工资开到了800元,都没有人愿意干。”李向东回忆说。
   项目上的员工百分之八十,都来自湖南、四川等地,从平原到高原,他们需要克服的不仅是缺氧、睡不着觉、身体不适等问题,还要克服“不落工期”“保质保量”一系列硬性指标。
   高效率高质量的投入,必定会迎来丰厚的回报。西察公路2标项目部已经在全线实现了十三个第一。这次沥青路面试验段的完成,更标志着西察公路项目路面施工由此拉开帷幕,为生产大干吹响了战斗号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和隆隆欢唱的机鸣声,建设中的西察高速公路,正在汇集着神韵的雪域高原上雏貌渐成,蜿蜒迭起。
  (陈郁 樊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