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88期 >2020-08-14编印

走进“那个年代”
刊发日期:2020-08-14 阅读次数: 作者:
  电务城通公司 杨为明
   八月初,我有幸第四次来贵州旅游。我去过贵州的很多地方,比如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清远古镇、每次去都有新收获,贵州真的是太美了。
   这次我来到了贵州的朱砂古镇。朱砂古镇是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这里是朱砂主要产地,各种朱砂制品琳琅满目,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参观这里的“那个年代”。
   以前有一句老话:为国分忧的50年代、艰苦奋斗的60年代、无私奉献的70年代,激情燃烧的80年代,白驹过隙、岁月流歌,时间的车轮在朱砂古镇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层层斑驳印记和一代代矿工们的美好回忆。我们寻访的“那个年代”也是我经历过的年代,这里保留着国营中心粮油店、国营蔬菜公司、国营理发店、职工医务室、职工之家、礼堂、戏台,处处都透着“那个年代”的气息。记得六十年代末,那时没有自由市场,买菜只有在国营蔬菜公司才能买到。那时全国的人口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国家粮的人口,一种是吃农村粮的人口,吃国家粮的人口每月国家按时配给粮票、布票......那时的物资非常紧张,猪肉是绝对的奢侈品,每月每人二斤肉票,远远填不够我们的馋嘴,因此那个年代能吃到的那一块热腾腾、亮晶晶的猪肉是难以忘怀的回忆。现在百姓吃肉,都喜欢挑瘦的买,但在那个年代,肥肉可比瘦肉受欢迎的多。这是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油水不足,吃一些肥肉更容易产生饱腹感,解馋肉的瘾。不过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猪真是吃糠咽菜,就跟人一样,全身上下没多少肥肉。买肉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有的半夜四点就起床排队买肉,天没有亮,食品站门前的队伍就排的老长,家长有事的,就支使自家孩子来排队,或者搬个小板凳要不就摆块石头在队伍里,刻上自家的名字。孩子爱热闹,不知不觉就在旁边跳起皮筋,或者抛石子玩,好不热闹。那时没有彩色照片,新婚夫妇的结婚照也只有黑白的,虽说是黑白照片,但也是夫妻间最真实的情感写照,那时的离婚率很低,黑白照片两人脸上的幸福表情,也预示着在今后的日子一起相互扶持,相互陪伴度过艰苦的岁月,即便是生活有些苦,但日子最后也会过得五彩缤纷!
   在朱砂古镇的那个年代一条街,至今还有三三两两的贵州汞矿的工人们留在小镇,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不但不愿离去,相反继续选择用力所能及的方式留在朱砂古镇,在充满青春记忆的地方向自己的岁月致敬。
   残阳断臂见风雨,岁月斑斓留壁上,阅尽多少兴废事,应将沧桑付笑谈!记忆里的物件还在,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唯有记忆永远在脑海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时代变迁,“那个年代”永远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