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87期 >2020-08-07编印

老王扶贫二三事
刊发日期:2020-08-07 阅读次数: 作者:
  贵州公司 文永国
   野洞沟村脱贫,我去恭喜老王。
   想当初去扶贫村时,老王自恃打小在农村长大,信心十足,立下军令状,卷起铺盖卷屁颠儿屁颠儿进了村。他想到扶贫难,但没想到这么难。村头村尾转个遍,村民当他是空气,连头一脚也踢不响,郁闷!
   为啥啊?点头哈腰给老光棍递上烟点上火,人家还不拿正眼瞧他。这么多年,工作队都是一阵风,前些年有个干部倒是住了半年,让大家砍了玉米种苹果,结的果还没核桃大。
   老王急得嘴上冒泡,连夜写了一封保证书:“我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担任工作队长三年内与各位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请大家监督!”保证书贴在村口文化墙上,但好像骆驼群里进绵羊,仍没人搭理他。
   村里距县城偏远,男人头发像女人,女人头发乱糟糟。老王眉头一皱,急中生智,忙回家用理发剪先在夫人头上小试牛刀,使出当年当兵时做卫生员的看家本领,把男女老少的头发修理一个遍。嘿,技术含量高、服务态度好,理过发后全村人一个个倍儿精神,像换了个人似的。边理边聊,边说边笑,老王瞬间与村民打成一片。家长里短之外,究竟是谁家穷为啥穷,挖到了扶贫第一手资料。担心村民有事记不住他电话,老王把抽了几十年的烟戒了,省下钱买了一堆小镜子,背面写上他的手机号。村民揣着既能正衣冠、整发型,有事又能及时联系上他。
   老王同事们笑他:“老王扶贫——从头开始!”
   没有集体经济,扶贫就断了根。即便是投入资金也只是解决一时之急,遇到天灾人祸,仍会返贫,不长远。老王经过对土质考察,发现当地适合栽花椒。可是附近好几个村的村民都排斥,有的领了免费苗,种上又偷偷拔掉,有的甚至转身就把苗倒卖了。老王担心单位扶持的万元资金打了水漂,琢磨了两天决定放长线钓大鱼。他让村民自己3元一棵购买花椒苗,两个月成活一棵补3元,半年后5元,挂果再奖励100元。村民们一算账,觉得旱涝保收有盼头,心里不再顶牛,家家户户齐刷刷都种上了花椒。
   眼瞅着五百亩山地撂荒,变不成票子,老王偷偷动了女儿买钢琴的钱,想发展樱桃,可仔细一问,天文数字般的投资额,他像猴子尾巴掉火坑,急得上蹿下跳。
   老王听说村里有个搞建筑的牛老板,便动了心思,想让牛老板回家乡投资。谁知上门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到种樱桃一本万利,磨破嘴皮,仍是热脸对上冷屁股。后来,才知道山上没水,投也白投。老王拍胸脯保证,咱俩立个字据,我打井你投资。
   老王跑水利局找老战友,老战友泼他一头凉水,“不是不给面子,政策规定打井得有项目”,老王说,“各取所需、水到渠成,这不是想睡觉拿来枕头,正好吗,你赶紧准备上山打井。”老战友将信将疑,以为他搭错了哪根筋。老王又缠住牛老板注册了花果公司,拿到批文。
   老战友对老王另眼相看,亲自带队奋战七天七夜,为荒山打出一眼百米深井。牛老板大手笔投资百万,承包荒山五十年。春天,一簇簇的樱桃花吸引城里人来观光,十里八乡人山人海;收获季节,樱桃和花椒堆成小山。
   村民开心地戏谑:“老王扶贫——瓜果满坡!”
   老光棍与李云儿都是贫困户。老光棍好吃懒做,快五十了还是形单影只;李云儿俏丽瘦弱,丈夫早亡,拉扯一对儿女,缺劳力,日子过得紧巴巴。乡亲们眼见是门好亲事,可他们硬是互不待见,不相往来。
   老王想,两人真成一家还真是优势互补,脱贫有望。他拎着自己买的两个新书包到李云儿家,说是老光棍送孩子们开学的礼物;临走,李云儿送老王两双自己绣的鞋垫,老王拿去给了老光棍,说是李云儿送他的。
   老王二话不说,生拉硬拽让老光棍坐他车回城,带他洗一次澡,又给他添置新衣。接着,跑到乡文教办软磨硬泡免了李云儿孩子的学费。李云儿家地荒了,忙不过来,老王带着老光棍去帮忙。一来二去,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婚后,两人在村口开了个小饭店,生意红红火火,比计划早一年在村里脱贫。
   解决了两大难,又顺便脱了贫,一箭三雕。
   村干部异口同声:“老王扶贫——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