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奋战在“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老铁路上的一对90后夫妻,是贵州公司模范员工。丈夫陈发亚来自云南,是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妻子杨应顺来自四川,是项目部试验室主任。
勤奋好学中练就过硬本领
他俩生长在大山里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依靠父母微薄收入支撑完成学业,所以他们倍加珍惜。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各自就像根劲草一样坚韧、顽强地生长,最终双双考上西南交通大学。
在大学里,共同的专业使他们相识且生情愫,但学业繁重,为了不影响对方学习,直到大学毕业时才把心中的爱意表达。本以为毕业后面临着异地恋,可是天有成人之美,2013年,中铁五局接纳了他们并分配在同一个项目部见习。2015年8月,他们在共同参建的织纳铁路重点工程——梁山隧道贯通之际,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短短的几天婚假后,丈夫就紧急赶往项目,新婚才开始就进入了异地婚姻生活。陈发亚勤奋好学,干事认真,负责浩吉铁路1座隧道、10座桥梁的技术指导及现场管理。
依然工作在织纳铁路梁山隧道的妻子杨应顺也不甘落后,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各类规范、原材料检测,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学习理论书籍,逐渐地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人也更加自信开朗。
异地婚姻生活并没有减缓他们奋斗的脚步。
“后来我怀孕了,医生告知我怀的是双胞胎。走出医院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立刻给他打电话,想第一时间把这个重大的喜讯告诉他。可是电话那头儿机械轰鸣声,听不清对方说些什么就挂断了电话。”杨应顺说,“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无奈,心中也有了埋怨。就这样我患了孕期抑郁综合症,导致先兆性流产,通过治疗才保下了一个女儿。”
相互促进中创造丰硕成果
2016年底,得知公司要参建中老铁路,他们毛遂自荐,希望在这一条意义非凡、承载着两国人民殷切期望的铁路建设中留下足迹。一边是孩子,一边是关乎国家声誉的铁路建设,纵有万般不舍,他们还是将女儿交给父母照料,毅然投身到中老铁路建设中。
临行前夜,夫妻俩炒了几个小菜,向来滴酒不沾的妻子也陪着丈夫小酌一杯,敞开心扉互相分享3年多来彼此的成长和喜悦,探讨着到老挝后该如何把工作开展得更好……就这样,在觥筹交错中,似乎忘记了即将与女儿长期分别的伤痛。
工程建设,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哪怕一个数据的微小改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他们的工作刚好相辅相成,杨应顺的试验就像理论,陈发亚的现场技术施工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因此,在中老铁路建设中,哪怕是在洞内40多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陈发亚也要紧盯现场。无数个清晨,陈发亚都是双眼通红满身疲惫地回到房间。作为妻子的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只能趁丈夫不在身边的时候暗自抹泪。
3年的中老铁路建设,他们携手共进,相互勉励,攻坚克难。贵州公司公司成立了以杨应顺命名的第一个“巾帼创新工作室”。他们成了施工工地上的一对伉俪,共同语言不单是生活琐事,还有一个个施工技术难题的共同探讨,建造师考试复习的互帮互助,心灵上的碰撞,杨应顺也越来越喜欢眼前这位奋斗中最有魅力的男人。在创新工作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攻克了空琅村隧道施工中的各项难题,提高在岗员工技术业务水平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
习总书记说:“梦想的花朵,唯有以劳动浇灌才能绚丽绽放;幸福的阶梯,必须用奋斗搭建才能登上顶峰。”生活从不会亏待一个拼搏向上的人。陈发亚荣获公司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中铁“模范师徒”称号;杨应顺荣获中铁五局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中铁技术岗位能手”“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年,他们双双以高分通过国家一级建造师考试。
亲情相助中共建最美家庭
艰苦的环境,繁忙的工作把他们历练得更加坚强,对亲人的牵挂却是挥之不去。陈发亚的父亲2018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可是因为工期紧、任务重,他只能托付哥哥姐姐照顾。杨应顺说:“公公手术那天我看他紧张得坐立不安,眼神里充满了担忧,他告诉我他担心自己会后悔,直到哥哥打电话告知手术很成功才见他放松下来。”
杨应顺的母亲患宫颈癌做手术,安慰她说问题不大,让她安心工作。“当从手术室推出来,看着视频中的妈妈插满了管子,妹妹在旁边不停地呼喊着妈妈不要睡,不要睡,那一刻我崩溃了,后悔了,内心焦急万分,愧为女儿,百感交集,第一次感觉离妈妈好远。”“我和爱人相拥而泣,他懂我此时的心情。是父母的默默奉献和鼓励给了我们身在异国他乡奋战的动力。”
今年4月29日,全长9020米的中老铁路空琅村隧道顺利贯通。夫妻俩喜极而泣,这凝结着他们3年来携手奋斗异国他乡的艰辛。那一刻,往日工作的点点滴滴在眼前浮现,酸甜苦辣汇聚在心头。
“小时候,我们曾经像劲草一样顽强地生长;步入社会后为了改变生活,我们也曾一样别无选择、奋不顾身。20多年的成长经历,使我们两个来自农村的孩子逐渐成长,而且深刻体会到脚下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好日子是自己奋斗出来的!”陈发亚如是说。
(任梅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