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76期 >2020-05-22编印

唯愿源头活水来
刊发日期:2020-05-22 阅读次数: 作者:
  电务城通公司 普 恒
   我的家乡云南玉溪,水资源奇缺,由于长期缺水,家乡得天独厚的光、热、土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灌溉用水难以得到保障。记事起,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父母起早贪黑挑水浇地的忙碌身影。每当看到家中那根压弯父母腰背的扁担,心中总是异常沉重,又十分无奈。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的家乡开始大规模开展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幸运的是,我也被公司派遣到滇中引水项目。2017年11月,滇中引水施工准备工程龙泉倒虹吸始发井开工。我作为一名现场技术管理人员,与项目领导班子一起着手始发井的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工程刚开工,项目技术管理人员紧缺,始发井和接收井两处工点的技术管理任务都压在我肩上。为尽快进入角色,我利用全部空余时间熟悉水利工程施工规范。可真正接触到水利专业这个新领域,业务上的难题,加上现场的繁杂事务,让曾经满腔热血的我,慢慢开始有些迷茫。
   我向父母倾诉,想逃离这沉甸甸的责任。父母爽快地让我回家歇几天。在家中的几天,父亲一直让我跟着他下地干活。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解决家乡灌溉用水的难题是多么的刻不容缓。
   老家的灌溉用水,需要花很大精力去钻一口深井,深井至田间只有又窄又陡的小路。扁担挑水灌溉,虽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却是灌溉用水的唯一来源。受扁担长期的负压,父母的腰更弯了,背更驼了。当我踩着泥泞,磕磕绊绊挑上一担水边走边洒的到田边时,我的双脚已经开始发抖,肩膀已经火辣辣的疼。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父老乡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我才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只有滇中引水工程早日通水,我的父母还有父老乡亲们,他们肩上那根挑水的扁担,才能真正的卸下。
   我又重新满怀希望着手龙泉倒虹吸接收井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我也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接收井为国内最深小半径圆井,整个施工过程无类似施工经验可循,不可控因素多;地下连续墙成槽深度96.6m,成槽垂直度及槽壁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单幅钢筋笼就重达150t,长达百米,吊装安全风险巨大等。好在项目经理是位博学多才的前辈,专业知识扎实,施工经验丰富。通过他的指导,我参与了施工前期的地质补勘、专家咨询、设备选型、方案比选与确定、方案编制与交底。
   我更收获了很多幸福,比如:我带领技术人员对小半径圆形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进行总结,参与撰写的技术论文《小半径圆形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被多家刊物转载;我将超声波测壁深度由原先的每15m一次改为每5~10m进行检测,局部采取加焊纠偏板,有效解决了成槽偏孔施工难题,并保证了槽壁垂直度均小于650/1的设计要求;当看到第一幅超深地下连续墙顺利入槽灌注后,我激动地向父母报告了工作新收获,视频中在田间挑水浇地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已经是我在滇中引水项目的第四个年头。我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更理解了项目工程人员的责任与荣耀。滇中引水是惠及1112万人口的民心工程,是事关云南发展全局、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为了尽快帮助父老乡亲卸下肩上压了一辈子的扁担,我将恪守初心,不辱使命,勇担当,强作为,以昂扬的斗志谱写水故事,以饱满的热情续写新篇章。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唯愿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