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72期 >2020-04-24编印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刊发日期:2020-04-24 阅读次数: 作者:
  建筑公司 龙婕
    人的一生一直在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这是梁漱溟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从明朝开始相传的道家理念 “三家相见”演化出一句俗语,我认为恰好是这三种关系均衡之愿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天地,敬畏自然、行有所止。盘古开天地,伏羲画八卦,鸿蒙始开辟,而后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霜雪雨、春夏秋冬生之,大自然的神圣,无上奥秘。五岳之雄伟,长江黄河之浩荡,蓬莱之飘渺,天地之深邃,此皆“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无一不震撼我们的心灵。“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告诫犹言在耳,曾几何时人类自诩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对大自然任意改造、肆意践踏,大有万物主宰之雄心壮志。实则,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如蜉蝣般渺小脆弱,不必天崩地裂、翻江倒海,仅仅肉眼不可见的新冠病毒就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为你我敲响警钟。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之谓也。随顺应和,听其自然。
   见众生,平等待人,一视同仁。唐太宗李世民为求佛法,曾向玄奘大师提问:“我想供僧,高僧当恭敬供养,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念经坐禅皆不在行,应当如何?”玄奘开示说:“昆山有玉,岂非泥沙混杂?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之,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之,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会降福,然修福必须恭敬凡僧。”大师传递给我们的处世之道是平等的心态和设身处地的宽容。不因为社会道德的束缚又或者别有所求的目的而刻意为之,是勘透人之为人的丰富、复杂、神秘和可能的边界之后,用属人的人文理想来善待他人。对世人报之以体谅与悲悯,多一分看破与接纳。平出于公,公出于道。不偏不倚、贵贱无二。
   见自己,明心见性,追寻自我。古希腊神庙门楣上镌刻的那句话是:“认识你自己。”见过天地,见过众生,最终都是为了见自己。“自己”不是施蒂纳的“唯一者”的自我,不是克尔凯郭尔绝望恐惧的“孤独个体”,亦不是尼采的宣扬生命冲动和追求超越的超人人格,而是你的本心,是拨开身上的迷雾,觉出心中所爱。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他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要数第一幕中的台词“愿你不舍昼夜,忠于自己”。大千世界,光怪陆离,你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内在情感秩序都容易偏离惯常的仪轨,但最终这些情感又以和解的方式回到了原点,从热爱出发到回归热爱,在百转千回的过程中,不为外界所惑、不为风险所缚,你寻到了自己的初心。
   见过天地,见过众生,再到见自己。然而,被蝴蝶效应影响的人的一生啊,从诞生于这个世界发出第一声啼哭,在外界的影响下不断选择自己人生的分岔路口,那些由时光和岁月想要让你珍视的自我,早已被漫天的尘世碾作尘泥,所以你那蹈锋饮血的万丈豪情和无所畏惧的凛然大义在世俗面前就要消失殆尽吗?当然不,即便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即便追寻自我的道路上的荆棘藤蔓让你伤痕累累,即便经历过世俗的搓扁揉圆。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意义,大概在于: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直面未来,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