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3061期 >2020-01-24编印

七年磨剑 玉汝乃成
——敦煌铁路塞什腾隧道施工记忆
刊发日期:2020-01-24 阅读次数: 作者:秦佑其秦潇涵
  敦煌铁路虽然通车了,但是塞什腾隧道的建设情景,依然在建设者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这座青海通向甘肃、新疆的咽喉隧道,留下了太多建设者的难忘故事。
  筚路蓝缕启戈壁
   塞什腾隧道全长7256米,为断层、褶皱构造,富含地下水,多为V级软弱破碎岩层。
   2013年年初,在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在茫茫戈壁沙漠,隧道开工建设。“全部是沙漠戈壁,没有路,也没有一块可用来做临建设施的场地,更不用说水、电,这些基本的必需品。生存都是问题,生产就更难了。”当时,机械化公司副总经理梁志军带队打前战。他回忆起当时的遭遇,仿佛就在昨天。
   但是,再多的困难也吓不退我们铁军队伍。大家商量,决定成立隧道施工专项的领导小组,以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管区副经理、总工程师为成员,全面负责隧道工作。
   经过实地勘察,很快确定了一条既能方便标段内路、桥、涵施工,又能贯通隧道进口、斜井、出口三个工点的便道路线。随即,迅速调配挖掘机、装载机,开展打通便道工作。
   “想方设法进机械、千方百计找人员,”梁志军和领导小组对每个管区的工作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人人发扬“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讲困难、不辱使命”的四不精神,坚持全面开展,逐一击破难题。
   “主动出击、不等不靠,克服高寒缺氧、有效施工期短、冬季施工效率低、地材紧缺、便道不通等诸多困难,”项目经理陈小明说,短短两个月,施工便道全部贯通;用水用电解决;拌和站顺利通过验收。快速形成了施工能力。
  越是艰险越向前
  高寒缺氧、围岩软弱、涌水大、通风难、断层……这些是塞什腾隧道的代言词。
   为确保安全质量,进入正洞施工后,项目部坚持施工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加快各道工序作业循环时间,同时严格卡控隧道施工安全红线和质量关,确保全隧零误差、零事故的贯通目标。
   常务副经理兼总工张清亮说,塞什腾隧道作业面涌水量大、反坡排水难,项目部通过衬砌盲管出水,将临时排水沟排至扩挖的临时集水坑内,再利用水泵抽到洞外,采用三级沉淀池,确保排除的洞水达到环保质量标准。为防止掘进过程中地下水渗漏,修建长达839米的泄水洞;为加快施工车辆通行速度,设计了975米长的辅助施工通道,为保证通风环境,项目部在出口距离洞内1094米、1514米处各设置1个通风竖井……这些措施,为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隧道施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面对软弱围岩,我们严格执行“管超前,短进尺,快循环,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掘进原则,采取“三台阶”开挖法,逐榀开挖支护,并增设临时支撑,加密支护拱架安装间距,衬砌紧跟掌子面施工;建立TSP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系统,加强超前地质预报与围岩观测。
   经历5年的艰苦奋斗,我们掌握了应对塞什腾隧道软弱围岩开挖方法,取得了一次次令人惊喜的成绩:2014年10月2日,长达975米的斜井贯通;2016年11月,隧道出口至斜井段实现阶段性贯通目标;2017年4月28日,塞什腾隧道工程全隧贯通。
  三十功名尘与土
   隧道开工以来,不论是项目部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内业资料员,大家都铆足了一股劲,拧成了一股绳。许多人许久没有出过一次沙漠、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回过一次家,对此,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岩体一碰就碎,掘进中稍不留神就塌方。”项目副总工程师段峰说,“每天只能在岩体中掘进几米,为确保施工安全,还得边掘进边加固。”
   从2001年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到参与敦格、格库铁路建设,敦格项目党工委书记刘凯军和综合作业三队支部书记李召乾累计在高原工作了10余个年头。他俩在敦格、格库施工征程中,凭借着自己丰富的高原工作经验,面对参建人员高原病防治、突发疾病应急处理、劳务工管理等问题,真抓实干,充分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项目经理陈小明,每天一大早就钻进洞子,到掌子面,与现场技术员、工人探讨相关技术,分析围岩变化,将每一道工序理解透彻,彻底摸透了隧道特点,制订出详尽方案去应对各种问题。2015年11月的一天深夜,隧道斜井——格尔木端大量涌水,这是塞什腾隧道出现的最大一次涌水险情。他连忙赶赴现场,快速组织人员抢险,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的紧张抽水,积水被顺利排出,掌子面终于恢复了施工生产。2016年7月,陈小明获得国铁集团 “火车头奖章”。这位80后项目经理为了确保敦格铁路先期开通段交验,频繁操劳,已满头华发。
   “头疼、失眠、嘴唇发紫是每个建设者最多的感受,可参建工程人员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张清亮说,他们奋斗2000多日日夜夜,终于打通了这条“咽喉隧道”。
   7年的艰难困苦,7年的高原坚守,2019年12月18日,敦格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7年多的时间,机械化公司敦格项目的全体参建员工巧用智慧、攻坚克难,在荒芜的戈壁滩上留下了汗水和足迹,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更留下了“缺水、缺氧、不缺精神,风沙大、决心更大;紫外线强,意志更强”的精神品质。 (秦佑其 秦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