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28期 >2019-05-31编印

择一事 终一生
刊发日期:2019-05-31 阅读次数: 作者:
  贵州公司 刘怀宇
  
        真正意义的接触档案,是在我工作以后。两年前我刚来到公司,还在实习阶段的我对新鲜工作都十分好奇,唯独档案工作,初次了解就明显感觉很有难度,但我的工作职务之一偏偏是兼职档案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一头雾水,甚至有些排斥档案工作。偶然间被推荐了一部很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主要介绍了一群在故宫负责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与感悟,他们修复的是文物也是档案,影片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执着,文物修复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用很长的时间专注做一件事,现下很少有人能如此敬业。当时就对这些默默干事的人们心生敬意,也让我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兴趣,它可以给我片刻宁静,随着自己的思路去收集、整理,去体会沉浸在其中的乐处,至今还记得钟表修复师王津的座右铭:择一事,终一生。
   我的外公与新中国同岁,而今都已是古稀之年。常常听外公摆谈他小时候的模糊回忆,那时候日子艰难,闹过饥荒,吃过百家饭,一件粗布衣服要穿很久才能“承继”给家里别的孩子,但是也很单纯,最高兴的事就是读书学习,家里的春联都是外公在写,“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民众庆新生”,“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是他们那一代人对新中国的记忆。我出生在九十年代,没有见证过新中国的成立,但深切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每当站在外公小心翼翼悬挂起来的玻璃相框前,总会感慨桑田沧海带给我的震撼,相框里“陈列”的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是外公珍藏的档案。
   新中国的发展史,有我从课堂、影视剧中了解得来的,也有亲眼见证的。高中时我们班的地理老师总爱走错片场,思维跳跃的他像说书一样,声情并茂的向我们讲解他所熟知的中国历史:“若不是革命先辈们冲锋陷阵、英勇奋战,哪会有如今的和平年代,看看你们,有这么好的学习资源还不懂得珍惜……”说着说着又开始数落起我们。当时只觉得好笑,多年以后我回想起来,不禁感叹在时过境迁的当下,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没有感受过革命斗争的紧迫,没有体会过殒身不逊的情怀,感谢那些档案无声地替我们记载着,让我们有迹可循,让我们铭记历史。
   从寄雁传书到网络通讯,从地广人稀到八街九陌,从“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蜕变,无一不是新中国的记忆,无一不能称之为档案。档案封存着大大小小又不分轩轾的历史,就像河流把四分五落的山川串联起来延绵似海,亦像夕阳虽已近黄昏却红得像血一般警醒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