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3026期 >2019-05-17编印

同心花开红艳艳
刊发日期:2019-05-17 阅读次数: 作者:谢崇志 肖勇勇 徐 博
  □ 谢崇志 肖勇勇 徐 博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熟悉旋律从雄安新区东南角的田野里传来,20名员工正忙碌着种树、浇水、测量、定位,嘴里还开心地哼着歌。在温暖的阳光下,他们挥锹作笔,泼水为墨,描绘着一幅繁忙的春日植树图。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在今年1月18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生动比喻,为中铁五局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共建:天蓝地绿水更清
   “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相信雄安的天会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幸福一定越来越多。”今年55岁的闫宝龙,每天在自家地里种树还拿份工资,党的好政策让他尝到了种树甜头。
   自今年3月初,局中标雄安新区植树造林项目以来,全体参建员工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千年秀林”工程。
   “为保证植树造林标准落到实处,我们组织所有参建人员开展培训,确保每个人都掌握选树、种树、养树技术。坚持全流程精准管控质量,努力打造‘雄安品牌’,为雄安打好‘蓝绿交织’底色。”项目经理戴龙震表示,从种下的第一棵树开始,高质量理念就贯穿“千年秀林”项目全流程。
   10号地块位于苟各庄镇,这里是五局植树造林所在地。这里每天都是一片繁忙,大家热情高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衔接有序,干得热火朝天。有的奋力挥锹填土,有的扶苗踩实,有的俯身浇水,到处都是忙碌身影,这里最高峰有300多名村民参与植树。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000亩约45000棵苗木的栽植。
   五年来,我们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树立“青山绿水、与路同行”理念,施工与生态协调推进,打造了青山绿水相融的自然景观。
   “我们不让一滴污水污染当地农田。”在全力加快项目施工的进程中,项目自始至终把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坚持施工与环境保护同部署。在八达岭长城景区的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施工中,投入500多万在隧道洞口设置了污水处理站,采用先进的曝气生物滤池过滤系统,通过絮凝沉淀、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等处理工艺,以处理水体的沉淀物、氨氮、总氮、PH值等。在京沈高铁三标、六标主体工程完工后,我们严格按照复垦要求、兼顾地方诉求和为当地村民造福原则,修好了灌溉及水田排水措施、机耕道路、覆盖足厚的耕植土等,昔日弃碴坑坡地变成造福沿线人民的百亩良田,帮助当地贫困村民创收脱贫。我们的工程沿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之路、生态之路、环保之路初具规模。
   “这些年,八达岭的天蓝多了,水更清了、绿色扩展了,生态屏障更加坚实,我们全村人永远不会忘记京张高铁建设者。”八达岭镇岔道村村支书张宝龙这四年来见证了我们为保护沿线环保、文物所付出的努力。
   交通一体化:民众出行更欢快
   “刚刚喝完平泉羊杂汤,马上就可以吃到天津狗不理包子!”家住河北平泉县候山沟村的张乾坤村支书,对今年10月1日京沈高铁承德至北京段的开通充满了期待。他说现在坐火车去天津需要7个小时,再过几个月就只要50分钟,真的要感谢中铁五局的建设者!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
   近些来,我们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助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参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南水北调等5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本着“干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树一座丰碑”理念,以良好的施工业绩和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赏,干过的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光荣和骄傲的历史。
   建成通车的承赤高速公路、北京地铁、天津地铁、石家庄地铁,极大地方便了京津冀百姓出行。刚中标的雄安南拒马河防洪工程也将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防洪防汛的安全保障。
   去年年底通车的京沈客专承德至沈阳段,大大缩短了承德与“东北经济圈”的时空距离。待全线开通后,将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今年年底,京张高铁即将通车。届时,北京至张家口仅为40分钟,它的开通将助推京津冀地区协同一体化发展,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发展。
   不远将来,京津冀将形成以北京、雄安为中心,以张家口、唐山、天津、石家庄、秦皇岛5大轨道交通枢纽为环绕的高速路网新格局。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要全力以赴,主动当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局副总经理兼华北片区指挥长陈彬说,我们要乘借东风,全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拥抱“协同”:苦累是一种幸福
   当走进在华北片区的建设工地,你的身心就时时被一种青春的激情所包围、所激荡、所鼓舞。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院校,怀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贡献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在京沈高铁、京张高铁以及北京地铁的工程建设中,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奏响了一曲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廖令军,是四公司副总经理兼京沈项目经理。他的眼中只有工作,员工们私下称他为工作狂人。由于积劳成疾,肝脏动过手术,可他丝毫不以为意。一般情况下,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研究各类规范和文件,优化施工方案。开完早会后,便会从标头到标尾检查一遍,以便晚交班会上对施工进展快速的工点总结经验,对滞后的工点分析原因。多少次,为了一个方案的优化,研究到凌晨两三点;多少次,为了一个工点工期滞后问题,现场值守到忘记吃饭。短短两年时间,不到45岁,廖令军头发几近全白。
   杜海是测量队组长,爱人何婉瑜是测量队劳务工。两口子自从2014年7月份进场后,就以项目为家,连续三年冬休坚守工地,幼小的孩子只能由父母带到项目部团聚。家人虽有怨言,但更多的是理解。杜海的父亲说,“儿子和媳妇,虽然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但这越发证明他们岗位的重要性,而且他们这是为国家重点工程,牺牲小家为大家,值!”
   “站好最后一班岗,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在京张高铁长城站有一位58岁的老党员蒋堂忠,他每天检查8个掌子面,累计步行10多公里,两年多的时间里,都未能回家探望84岁的老父亲。项目总工程师罗都颢面对项目前期技术工作的千头万绪,为了把“DFHZ”工法熟练运用于长城站,他连续5个月工作到深夜,所有施工方案一一过目,重点专项方案亲手编写;还有一位忠孝两全的好员工刘建林,他看着母亲在老家日渐消瘦,精神越来越差,心如刀割。于是将母亲从四川背到了工地。他一有空就陪母亲摆摆龙门阵,做些好吃的,背着老人散步、爬长城,他说“项目走到哪,就要把母亲背到那,有妈才有家!”
   在京津冀工地上,我们还有上千名建设者,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详尽每一个人的感人故事,但请铭记他们的名字:蒋思、杨厚斌、屠立山、杜传泽、张文琅、贾友文、倪派、段仕军、代龙震、赵洪、杨金显……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的就是这群埋头苦干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