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版:党群园地总第3021期 >2019-04-12编印

老潘的前半生
刊发日期:2019-04-12 阅读次数: 作者:后云川
2019年元月,青海省黄南州下着很大的雪,正在漫天飞雪中查看各工点的领工员潘仁进突然接到了电话,要求火速赶往成都,支援孵化园项目。
  潘仁进迅速安排好手中工作,订了第二天飞往成都的机票。
  这一天,他刚好50岁。
  古人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大多数人到了五十岁经历过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年轻时那种朝气蓬勃的阳光和不堪示弱的倔强,伴随着一次次挫折、失败,已渐渐失去了棱角。然而,潘仁进并不属于以上说的“大多数”。
  潘仁进,1969年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三颗树镇一个苗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在父亲的影响下,1993年,当了5年农民的潘仁进来到工地上班,当时以协议工身份进来。
  啥也不会?那就从绑扎钢筋开始吧。潘仁进在京九铁路广东段先后做起了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电工、电焊工、修理工……由于工作得力,两个月后当上工班长,获得94年度优秀协议工、局三处先进生产工作者,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6年转正式合同工。
  “我刚刚上班,啥也不会啊。”“没事,看你小子干活得力,我带你。”潘仁进一直忘不了刚上班那会儿和他师傅的这段对话。在师傅手把手的带领下,他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基本上对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先后辗转于广州西南环高速公路、秦沈客运专线北宁梁场、京福高速公路、温州欧海大道、哈大高铁盖州梁场、成绵乐客专罗江梁场、川藏线拉林铁路、郑万高铁方城梁场、成都地铁9号线。
  潘仁进最难忘的施工经历有两件,其一是1999年在秦沈客运专线北宁梁场,那是五局修的第一条客运专线,首次制造550吨的箱梁,首次采用单箱双室,两套内膜。当时潘仁进担任木工。他记得,内膜温度有四五十度,像一个巨大的烤箱,由于当时没有推行机械化施工,只得纯人工操作,在那会儿拆除一套内膜需要30多号人,进去10分钟马上出来喝口水再进去,花上半天完成。“现在只需要三人一小时就可以完成了”,潘仁进感慨道。
  其二是在拉林铁路,2016年元月,雅鲁藏布江边,天寒地冻,江面冰冻三尺,明则特大桥水中墩如火如荼地施工着,旋挖钻在开挖一定深度后,冰水与泥浆相融合堵塞了管道,此时的解决办法便是拿乙炔烤。旋挖钻的一头热气重重、另一头严寒刺骨,而潘仁进作为现场管理人员却要在这冰火两重天中来回切换,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到最后,几经周折,才算彻底疏通了旋挖钻,继续干活……
  项目人员喜欢称呼潘仁进为“老潘”,是因为他凭借老道的施工经验和能在现场发现任何隐患的火眼金睛,如模板附近有颗销子,他能清楚的说出之前所在的具体位置,如看见排水沟的坡度,能正确的预测是否能够疏导暴雨强降水,如在梁体浇筑时,能准确地安排工人振捣位置等等。
  老潘受过一次工伤,有次模板倒下,压断了身上的五根肋骨。受伤经历使得他在现场施工中更加注重安全,安全标识是否到位、工人是否规范戴上安全帽,这些,老潘都要反复查看。
  老潘20余年的工作经历也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二十年前火车最高时速为120千米,二十年后为350千米;二十年前拆除内膜需要30余人、半天,现在只需要3人、一小时;二十年前只是抬钢筋就需要20号人,现在只需要一台龙门吊;二十年前很多事情想都不敢想,二十年后居然很多都实现了……在孵化园项目,对于地铁施工他也是第一次,对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已经不愿意再接收新知识了。但是,老潘充满干劲,边学边施工,确保着负责的工点顺利推进……
  老潘说,那时整个社会很落后,吃饱饭都成问题,而现在社会进步的脚步越来越快,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加舒适,他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前段时间得知企业在收集上川藏项目的志愿,老潘毫不犹豫地签了字,如果身体条件通过,必将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后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