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05期 >2018-12-14编印

走进历史现场
刊发日期:2018-12-14 阅读次数: 作者:
武汉分公司杨荣      为期一周的井冈山学习生活结束了,这些天来,我们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走进历史现场,共同缅怀那段过去的岁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收获颇丰。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学生时代对于井冈山的了解是从《朱德的扁担》《八角楼上》开始的。井冈山精神给予我们的触动,每一个学员的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以下几个历史现场,再次品读朱德笔下的“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坚定执著的信念。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这种坚定执着的信念尤其在毛泽东主席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攻打长沙遇挫。随后退兵文家市,何去何从?经过三湾改编之后的部队人数锐减至700余人,古城会议决定引兵井冈。10月6日,毛泽东与袁文才大仓会见,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部队开始茅坪安家。10月27日,毛泽东率军进驻茨坪。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和他率领的这支部队,经历了多少次的斗争考验,每一次都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拐点。毛泽东凭借他坚定执著的信念,一步一步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为中国革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永不消逝的青春。井冈山烈士陵园的墙壁上,一张张肖像照和简单的生平介绍,看得人愈发地心疼。这些20多岁、30出头就牺牲的烈士,永远凝固在一张张清晰度不高的黑白照片中。
  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黄埔军校二期生,牺牲时年仅22岁。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黄埔军校一期生,牺牲时年仅25岁。何挺颖,上海大同大学毕业,牺牲时年仅24岁。还有朱云卿、张子清、王良……90多年前,聚集在井冈山的这群年轻人,是什么让他们不畏惧死亡?又是什么让他们的生命价值超越了死亡?
  井冈山扼腕叹息的爱情。请让我们听听朱老总与伍若兰凄美的爱情故事吧。伍若兰,1903年出生于湖南耒阳。上世纪20年代,朱德与伍若兰相识相爱并结为夫妻。1929年2月,为掩护朱毛等首长突围,伍若兰不幸被捕。当敌人对其严刑拷打,要其交代朱毛去向,伍若兰说:“要我告诉你们,除非赣江水倒流。”恼羞成怒的敌人割下她的头颅挂在城头示众,还残酷地剖开了她腹中的胎儿,戎马一生的朱老总,从此将寻兰、养兰作为一生的爱好。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临走时,他什么也不带,只带走一盆井冈兰。
  井冈山望眼欲穿的守候。《十送红军》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无不动容。1930年代,共产党员李才连新婚三天告别妻子,李才连临行前倾其所有为妻子买了一面镜子,说等革命胜利后来接她,从此音信全无。妻子池煜华不相信丈夫早已牺牲的事实,70多年如一日等待丈夫归来。采访池煜华的视频里,90高龄的池煜华依然擦拭着那一面锈迹斑斑的镜子,她家大门的门槛被踩踏磨损出了深深的凹陷。她唱着歌:“今天山歌好难唱,你离家离了那么久;你喊我等你我就等,等你等了70年,不知你在哪一边。”
  井冈山催人泪下的母爱。在小井死难烈士墓前,讲解员声泪俱下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英雄母亲的故事。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打遂川,敌人将时任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的妈妈张龙秀抓获,妄图迫使陈正人投降。她拒不答应劝降要求,被敌人残忍地割去了双乳,仍然高呼口号:“红军万岁!”疯狂的匪徒用梭镖残忍地在她身上连刺了28刀,杀害了张龙秀。
  走进历史现场,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记忆和感动。当这种记忆重新唤醒时,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中国革命有多少英雄付出了生命。他们那样的年轻,却过早地承载起了革命的重担,他们也有爱情与亲情,却能为后人的幸福而甘愿舍弃。他们为了胜利而奋斗,却没有等到胜利的时候。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
  走进历史现场,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无悔的青春、扼腕的爱情、凄美的守候、伟大的母爱!正是这些元素铸就了井冈山跨越时空的英雄群体,谱写了井冈山可歌可泣的时代绝响。
  如果你对我们的党还不了解的话,请来井冈山吧,来寻根、来“补钙”、来加油,你就会懂得,这个伟大的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