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3003期 >2018-11-30编印

从耳福到眼福
刊发日期:2018-11-30 阅读次数: 作者:
二公司
  丁钰凤
  周末晚上散步的时候,陪老爸老妈在家附近的武家山公园席地而坐,观看了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小兵张嘎》。《小兵张嘎》很有年代感,且适合小孩子观看,可老爸老妈依旧看得津津乐道,忍不住剧透,吸引着一些素不相识的七八岁小孩子聚拢来追问剧情发展。看完电影,老爸老妈忍不住讲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禁不住感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进步,百姓生活幸福。
  老妈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家庭成分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日子并不好过,常常缺衣少食,物质贫瘠。尽管生活困顿,可当她回忆起童年,依旧是满满的温暖,每当下雨天外公不能出工或者晚上要做竹扫把和编篾子等活计的时候,就会零零散散地给她和舅舅们讲一些传说故事。在油灯昏暗的夜晚里,她断断续续地知道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水浒传》里景阳冈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宋江怒杀阎婆惜;《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百万敌军中杀个七进七出的赵子龙,以及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他的“空城计”;还有《白蛇传》。在她的记忆里,外公肚子里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源源不断地从那一个个竹扫把、一张张篾子上噼噼啪啪地掉落下来。每次听故事,她都会在心里一遍遍地构想故事人物的长相、穿戴打扮和手持兵刃的场景。
  和老妈的温馨家庭故事相比,老爸的“追影”之路却颇具曲折。七十年代末,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县里不定期安排放映队去每个公社放露天电影。那个年代看一场露天电影十分难得,有时两个月看一次,有时甚至半年才看一次,因此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几乎成了村民们盼年盼月才能打一回的精神牙祭。那时候喜欢看电影的老爸,自然不可能错失每一次机会,为了能占据有利的观影位置,每次他都会早早地写完作业,放完牛,吃完晚饭,来不及的时候就饿着肚子,扛着小板凳去晒谷坪抢占位子。记得有一次,已经占据有利位子的老爸因肚子不舒服,在电影放映之前去了趟厕所,然而等他回来的时候,位子已被人抢占了,晒谷坪上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就连晒谷坪边上几棵歪枣树上都爬满了人。实在没办法,他只好跑到银幕后面的空地上去看了两个小时的“背后电影”《精武门》,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为了弥补遗憾,老爸和两个同样没看到电影的玩伴约好第二天去下一个生产队看这场电影。第二天晚上,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田路上飞奔了一个多小时,到了下一个生产队,然而举目四望,黑暗中看不到放映电影应有的一点光亮,也听不到看露天电影应有的一点声响,一打听才知道放映员在途中不小心摔断了腿,取消了放映。
  90年代初期,老爸老妈拥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用老妈的话说是故事中的人物终于活了,再也不用在脑子里琢磨人物的长相、穿戴打扮和手持兵刃的场景了。那时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刚搬上屏幕,古色古香的场景,演员们形象逼真细致入微的表演,谈笑间,仿佛将观众不自觉地带入了剧情。每天晚上,老爸老妈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古城墙下和兵戈铁马的年代里,空阔的场地上两军对垒风卷云涌的宏大场面;看到了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人头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柔情和眼泪,生生死死,喜喜悲悲;看到了笑里藏刀和眼神里深埋的计谋……可是,每晚短短的两集,他俩总感觉不过瘾,尤其是每当精彩剧情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俩还要就后续剧情讨论许久。
  从讲故事到露天电影,再到黑白电视机,老爸老妈享受着从听觉到视觉的变革。二十一世纪,社会大潮奔涌向前,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汇集在我们的生活中,手机、电脑、彩色电视机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用品。2015年,在淘汰了一台小的彩色电视机之后,老爸老妈又买了一台55寸的液晶彩色电视机,并在家里安装了网络电视。如今,电视连续剧想看多少集就看多少集,周末放假回家,我也会选一部经典电影,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