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邓永德通讯员许江舟童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年来,紧跟时代步伐,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谋发展,机械化公司从单一的铁路路基土石方施工专业企业发展成为具有隧道、桥梁、路面、地铁工程施工能力的综合化施工企业。
改革崛起凤凰涅槃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机械化公司要有生机,充满活力,得到发展,只有在改革中寻求突破。
——“皇粮”断炊,自闯出路。80年代末,随着衡广复线线下工程的交验,一直依赖国家计划分配铁路施工任务的“皇粮”悄然断炊,机械化公司的人员和设备几乎全部闲置,毫无用武之地,企业陷入困境,数月工资无着落,家家户户苦苦支撑。为谋生存,公司上下毅然走向社会,自闯出路“找米下锅”。碾转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上十多个地区寻找零星土石方工程,入不敷出地维系企业1300多名职工的生活。
历程艰难,日子辛酸,但种种磨难,使公司的生存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意志得到了考验和锤炼,更加坚定了自我变革、自强不息的信心。
1987年,在初入招投标市场的逐鹿中,第一次通过招投标竞争,获得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建设38.8公里管段的施工任务,迈出了走向市场竞争的第一步。
——沉心市场,开疆拓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仍抱着计划经济的观念、习惯,必然无立锥之地;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实力,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同样无容身之所。
机械化公司在改革新形势下,转变经营思路,钻研市场规则,提升竞争实力,下功夫巩固经营阵地,下决心开辟新生市场。凭借市场进入早、理解程度深、施工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等优势,获得了市场青睐,特别是承揽成渝高速公路建设后,培养了一大批高速公路施工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40年来的沉心付出,在西南、西北、东北、东南等地区收获了较为稳定的区域市场,承担了90多条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同时借船出海承建了非洲加纳、利比里亚、喀麦隆等国家的高速公路工程。
40年来的锐意进取,施工领域由铁路工程拓展延伸到公路、机场、水利、市政、地铁、路面,由单一的土石方施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综合型施工企业。
——恪守诚信,铸造品质。要想立足市场,不仅要靠企业的竞争实力,更要依赖于企业的诚信口碑。
一直以来,机械化公司恪守朴实纯真的企业文化,传承和发扬团结实干、诚信担当的拼搏精神,经过几辈人的不懈改革,在市场竞争中树诚信、立典范,在项目施工中建精品、铸品质。
一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认清形势,把握机会培育经营市场;二是奋勇当先,务实干练打造一流施工团队;三是严密细致,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保证生产安全;四是规范管理,持续改进,精益求精保证工程质量;五是科学组织,精心筹划,全力以赴保证合同工期。
40年来,牢固树立了“以现场保市场”的经营理念,秉持了“建一项工程,赢一方市场,树一块丰碑”的发展理念,参建的多项工程获得“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国家优质工程、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荣誉;连续12年获得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凭借良好的市场形象、精心打造的品质工程,机械化公司赢得了市场,从皇粮断炊、找米下锅,到每年新签合同额超40亿元,施工任务来源的稳定,为企业改革崛起、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也是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
——实施综合化施工战略增强竞争实力。80年代末,通过进入路外市场的实践和检验,仅仅依靠施工土石方的单一产品结构,严重制约了市场开发步伐。为适应市场需要,确立了“走综合化施工道路”的发展战略。经局同意,整建制调入一支作业队,培育了桥梁、隧道等工程产品的生产能力,90年代初,又逐渐引进路面、水利、市政等技术人才和专业队伍,不断培育和壮大了综合施工能力。
1996年,成立高级道面工程专业施工队伍,投资近亿元购置路面工程设备,迈入市场广阔的高速公路路面施工领域。20多年来,在全国20多个省区承建路面工程项目60余个,累计铺筑高速公路路面1500多公里,号称“路面王牌军”,跻身全国路面工程施工先进企业前列。
——推行项目法施工提高生产效率。
项目法施工,是随着我国建筑业和施工企业的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改变了以产值为导向的生产型管理旧模式,要求企业以项目为管理对象,合理部署企业资源,保质保量按期全面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1988年,根据鲁布革项目管理经验,在广东肇庆房基工程、从化105国道等工程项目,试点实施项目法施工管理。经过实践总结,逐渐取得了项目法施工管理经验。
1991年,随着《铁路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管理办法》的推广,在成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等大型施工项目彻底实施项目法施工管理。从此以后,以责任承包制为基础,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思想政治为保证的项目经理责任制管理模式在全公司开花结果。
项目法施工管理办法的推行,盘活了企业资源,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
——创新经济责任考核激活管理动力。随着项目法施工的全面推广,有效提升项目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1996年,借鉴邯钢经验,结合项目施工实际,制定、实施《项目成本管理、成本否决管理办法》,对项目的安全质量、产值、成本、资金上交、精神文明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项目所有员工收入直接与考核挂钩,终结了项目重生产进度,轻精打细算的管理盲区,把经济效益作为权重比例最大的考核指标,开启了项目管理出效益、经济责任考核促管理的项目考核新机制。
2000年以来,在项目经济责任管理方面,已形成项目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全额风险抵押承包制、专业分公司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多种经济责任考核模式,逐步推动企业实现质的发展。
改革红利员工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40年来,机械化公司始终把持续提高员工收入,持续改善员工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持续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作为改革发展目标,以“三创”举措努力实现员工共享改革红利。
——创新分配机制,提高员工收入。企业步入社会市场初期,以提高施工产值为主要管理方向,为激发员工生产热情,主要实行“百元产值含量工资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员工的收入随着产值的增长逐年提高。到1997年,员工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90年代中期后,为着力解决项目产值与经济效益增长不同步问题,逐渐摸索和总结以赢利指标作为员工考核分配的主要因素,实行项目管理层年薪、期薪、超额利润分成等分配方式。
分配机制的创新,增强了员工对成本管控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提升项目效益的同时,员工的付出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创造幸福家园,实现安居乐业。90
年代前,所有驻地、现场,几乎都是搭建油毛毡工棚。80年代末,公司开始先后在湖南衡阳修建永久性办公楼,在衡阳、郴州、德阳修建了家属基地。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多数员工在长沙、贵阳、成都等省会城市购置了商品房。近五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资金对衡阳、郴州家属基地进行维修、绿化和品质功能提升。“家”的稳定既提高了职工生活品质,又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创建关爱平台,提升幸福指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充分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了保障机制、“自我实现”培育机制,建设“幸福之家十个一工程”,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发展,增加了员工的安全感、成就感,提升了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