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2996期 >2018-10-12编印

当第四十个愿望实现时……
——访四公司原总工程师、现技术顾问董盛国
刊发日期:2018-10-12 阅读次数: 作者:谢崇志
特约记者谢崇志通讯员肖勇勇
  开栏的话
  1978年,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4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五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即日起,本报将开辟《奋进凯歌时代华章》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回望五局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印记和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建设领军企业的奋进历程,敬请关注。
  四十年岁月沧桑,多少青春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但作为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师董盛国来说,坚守工地近40年来,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爱。
  中等个头的董盛国,虽然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眼角边印有深深的鱼尾纹,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又略带沧桑的感觉,透过岁月的印痕,仍能看到他昔日的干练和锐智,仍不失当年的风采,头脑一样灵敏,言语一样犀利。
  59岁的董盛国,与大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于1983年在长沙铁道学院学的就是铁道工程专业,1983年7月一参加工作就在衡广铁路连江口隧道任技术员。从此,他用座座隧道“连通”自己的工作历程,“连通”自己的奋斗梦想,实现了自己一个个人生目标和愿望。
  忆往昔,路漫漫,斗志强
  从1978年到2008年,董老说自己很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体验了四十年的风霜雪雨和阳光雨露,与四公司走过了坎坎坷坷的40年。这期间,他经历了四十年来大部分的奋进历程,即:艰难起步——迈入低谷——困境徘徊——稳步上升——飞速发展的演变过程,见证了四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取得的辉煌业绩。在追梦的路上,他心怀感恩之情与企业紧紧相连,从此,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80年代初,每天发愁吃不饱,现在发愁吃什么;40年前,汽车寥寥无几,大街上看到一个都会争先恐后多看几眼,40年后,随处可见共享单车、顺风车,动动手指,车就来到你面前。远距离出行有高铁,早饮珠江水,午吃武昌鱼早已梦想成真!
  “改革开放之初,当我看到铁路工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时,自己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英姿飒爽的铁路建设者;当大学毕业后加入这支队伍时,住的是帐篷、油毛毡房,房里冬季像冰库,夏天像蒸笼,我和工人们都盼望有天住进温馨漂亮的活动板房,后来住进了有空凋的板房,每个工地都装扮得像花园时,我觉得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感觉每天像是住在天堂,要说一句发自内心的话,那就是改革潮涌千山绿,开放风催万户春。”
  40年物换星移,当回首过去,谈及施工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时,董老如数家珍。
  忆往事,改革开放这40年,是五局人、四公司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肩负着为共和国开路架桥的伟大使命,在祖国的万水千山之间,建设和延伸“中国命脉”的40年。那些年,大干一直是我们的主旋律,“大干60天”“百日攻坚”“连轴转”取消轮休假,成了我们最熟悉的词汇,栉风沐雨,披星戴月,成了我们最平常的生活;任劳任愿,指向哪里打向哪里,是我们最优秀的品德。
  曾记得,80年代初,在四处衡广工地上到处挂有“大干300天,确保四处年度产值完成3000万”的横幅,这是1983年当时第四工程处共7000人一年完成的总产值,可见当时的施工能力是多么的低下;2017年的四公司只有2400人,年度完成生产总值就已达50个亿。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1983年,我在连江隧道当技术员,其中有一个月隧道成洞完成30米,创开工以来最好成绩,当时四处在年度生产会上赠送锦旗全处通报表扬,号召全处向我们队学习。80年代初,四处一年完成的隧道成洞米也只有1300米,到2017年,四公司已经年完成隧道超40公里,对比后方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这40年感受较深的还有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的技术员都得手绘图纸,仅凭一支笔、两双手,就得画出一摞摞的图纸,真可谓画图画到手软。当时的测量仪器也很落后,特别是在做站前工程的时候,一个标段测下来,走路走的腿都要断了。”现在,CAD软件早已普及,BIM技术方兴未艾,全站仪、RTK等先进仪器也层出不穷,科技的日新月异极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作业效率,提高了工程精度。
  太多艰难刻骨铭心,太多豪迈令人叹服。40年来,四公司是以打隧道而闻名行业内外,尤其在家竹箐、何家寨、昆仑山、太行山等这些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极高风险隧道建设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内外铁路修建史上史无前例,属首次尝试与探索实践,缺乏已有的、可借鉴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给工程设计、施工、安全、工期都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工程处的总工程师,先后陪同国内外院士、专家几百批次到现场会诊把脉,自己也为年轻的技术人员传经送宝,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多次创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奇迹。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负责修建的衡广复线项目管段只有短短的70多公里,但我们却倾尽全公司六七千员工之力,从1980年修到了1988年。在1988年12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到韶关火车站剪彩并题词:“贯通湘粤南北,支持改革开放”,我也有幸能代表我们公司的参建员工参加,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大地,我心里异常的激动,为能参与如此重大的工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5年3月8日,兰武铁路乌鞘岭隧道F7断层是乌鞘岭隧道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不可预见性因素最多、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的一条活动性断层,也是前铁道部关注的头号重点工程。破碎带全长817米,其中四公司施工585米。断带物质主要由碎裂岩及断层泥砾组成,地质构造复杂,含有丰富的地下水,隧道在通过断带边缘及岩性接触带附近可能发生大涌水、突泥和围岩失稳。能否安全通过F7断层,对于缓解岭脊地段的工期压力,确保全隧道的总工期目标至为关键。我在现场多次召开施工方案研讨会,验证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工序的合理性,较快地建立了科学的施工方法,总结制定出“短台阶、紧仰拱、快衬砌、弱爆破、浅进尺、快喷锚、强支护、勤量测、控变形”的27字施工方针,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开创性的突破,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该断层提前53天贯通,那一天我也热泪盈眶。
  看今朝,战鼓擂,号角响
  岁月留痕,忆往事历历在目,看今朝欣然一片。作为一名技术顾问依然奔走在国家重难点工程建设工地,看到公司年度经营承揽任务创造历史新高,一批批重难点工程相继取得重大突破,党建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看到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员工士气高、干劲大时,董老是说不完的激动和兴奋。
  近年来,四公司怀邵衡项目经理部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突出施工亮点,怀邵衡项目被铁路总公司确定为全路标准化工地现场推进会观摩点。当宝兰客专塔稍村隧道出口作业面距二衬段61米初支变形侵限后,四公司临危受命,按照局领导的号召立即组建突击队增援塔稍村隧道施工,将士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短短70天时间里就解决了变形段的难题并顺利通过,并在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剩余隧道的施工,解除了宝兰客专最后一个拦路虎,一时间,业主和铁路总公司的贺电、感谢信纷纷传来;在蒙华铁路施工中,他们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中国中铁党委书记李长进、总裁张宗言等领导率领股份公司二级公司主要负责同志139人到项目部观摩学习……
  这辈子最能让董老感觉到自豪的就是现在由四公司独立承建施工的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这座车站可以说就是一座地下超级迷宫,拥有“四个之最”、“三个首次”,因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和当代中国最宏大工程在这里交汇,所以备受国人乃至世界关注。车站地下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最大埋深102米,由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埋深最深的高铁地下车站。面对国内最大的跨度达32.7米的暗挖铁路隧道,董老和四公司项目班子、技术工作者一道集思广益,结合“新奥法”和“品”字形开挖法创新性的提出了“DFHZ”开挖工法,实现了超大跨度的结构安全;他们创新应用工装设备,首次使用全液压可调式超大断面台车,解决了车站大跨度不同断面的施工问题;创新管理手段,依靠人机定位系统和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解决了多洞室群施工组织困难的问题;依靠精准微损伤爆破,不仅解决了三连拱的施工难题,还保护了长城不受施工的干扰。参与这样的工程建设对于一名即将退休的老技术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生的幸运和荣耀,干完长城站后就退休,成为他技术生涯中的一个句号,是多么的圆满。他还说,待到2022年,自己带上孙子和家人坐着开往冬奥赛场的京张高铁,途经长城站时,一定要在这里拍张全家福。实现自己第四十个愿望。
  在结束最后的采访时,董老还笑着说,今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40年的变化让中国富起来、强起来,我想健健康康再活一百年,翘首以待下一个40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