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樊仁杰姚坤
7月27日早晨,贵州公司鲤鱼大沟截污系统改造工程项目部的办公室主任小沈,喜滋滋地跑进项目经理龙文斌的办公室:“龙经理,我们疏通鲤鱼大沟入河口过河管道获业主表彰了,刚发来的文件”。龙文斌接过文件笑着说:“9天9夜的硬仗没有白打!”
8月9日,业主再次发来《向中铁五局优秀工作管理团队学习的通知》,龙文斌拿着通知对笔者说:“与水务局合作5年来,我们中铁五局是唯一一家连续两年获得其表彰的施工单位,我们的交流材料还作为范文在全国水务系统及其合作单位进行宣教,这份肯定真的来之不易,尤其是鲤鱼大沟740米的施工,呕心沥血干了740天,期间到底要经历什么,不身在其中,你根本无法想象!”
城市施工困难重重
鲤鱼大沟截污沟系统改造工程是为解决贵阳市南明河沿线排水大沟年代久远,不能满足人口增加和市区长远排污要求,对原鲤鱼大沟排污管沟进行改造、优化的民生工程,从威清路起始,穿过枣山路,沿黄金路进入延安西路,经海马冲转向后进入市西河。全长虽然只有740米,但施工环境却非常的复杂:整个施工线路都是繁华街区,地上人流量、车流量大,地下管线众多,隧道拱部以上为路基填压土和杂填土及泥夹石,下方基岩为弱风化石灰岩,加之隧道埋深仅为4至9米,开挖难度大。同时管线沿途房屋多为砖砼结构,稳定性较差,当隧道掘进机开挖时,房屋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素,且与轻轨项目、房开项目临近施工,施工风险、安全隐患极大。
由于标段内各类电力、通讯管线错综复杂,施工初期,为了摸清楚管线走向,项目部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研究图纸、勘测现场,面对必须采用人力进入摸底的100多个井盖,众人都捏了一把汗。管道长且密闭,有害气体是第一威胁;管道直径只有1米,深7至8米,里面空气稀薄,没有照明。
说到这里龙文斌竖起了大拇指:“那天,项目班子正在研究讨论这件事,技术室刚分来的大学生小段推门进来就自告奋勇,龙经理,这事我想了想也只有我去最合适,一来我是技术人员,对线路、管道的原理清晰,能直接梳理、记录清楚,节省时间;二是我个子小人也瘦,进去空间比较有利;三是各种防护措施都到位的,而且我不怕黑;四是我刚从学生转变成员工,真的很想为咱们项目做点实事。当时我们在场的几个班子听了小段的话都倍感欣慰,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能这样奋不顾身为项目着想,真是难得。于是项目部和设计院在反复研究下,先对必须要进入的管道进行了长时间通风处理,然后小段带着防毒面具,拿着手电筒,系着安全绳一个一个管道勘测,最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施工过程就是攻坚克难
为什么740米的工程,施工两年多,平均算起来1天只挺进1米,原因就在于它真的进退维谷,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一场鏖战。
施工中,各种管线在转弯的地方都要设井,最密集的一处100平米设置了10个管井,施工时隧道顶部与地面只有3.5米的距离,最危险的一处只有20公分间隙,不允许有任何沉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地面塌陷,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项目部找业主、设计院反复商议,设计院建议将该段管线全部改移避开施工,但繁华地段哪里有改移的工作面?如果要改移,势必会造成交通拥堵,原本一个月的工期还会拖延6个月,不仅扰民,也耗时耗力。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情况下保持原有设计施工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对施工的要求极高,简直就是钢丝上跳舞,不容一丝差池。
为此项目部经过反复论证,最后采用立面超前开挖,缩短支撑工字钢长度提高支撑力,同时小导管密集加强支护的施工方案,一寸一寸精准施工。圆满解决问题后,设计院观摩时称赞:“也只有你们能干成了!干得漂亮!”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
在延安西路地下10米处,原有一根直径1米,长60米的污水管,因常年未清理,内有三分之二堵塞,淤积了大量的淤泥、垃圾和石块,为了满足施工要求,必须将内部淤积清理干净。但由于管道空间小,长年的淤积造成内部有害气体超标,而且淤积物体粘附力强,吸淤设备也起不到效果。
项目部找了三支专业清淤团队到现场勘测,结果都因为施工难度大拒绝了。没办法,再硬的骨头也要啃呀!项目部多次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丰富的专业分包队伍一起研究和分解。
队长高玉坤拍着胸脯说:“再难的事情也要人来做才能解决,我们这么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没什么干不了的。”说干就干,当即,高玉坤就挑选了队伍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员工组建了一支清淤小队,按照项目部的施组,开始了清淤工作。
为了保障安全,首先安装通风装置稀释有害气体,然后接入低压弱电照明,4名队员为一组,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系上安全绳排队进入直径1米的污水管,一人挖,一人装,一人运,一人卸,将淤积物体装袋,用专门制作的小车一车一车往外拉,作业一个小时就必须更换下一组。就这样,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淤积了几年的上百吨淤泥、垃圾一袋一袋地清理干净。
威清路有一节120米的顶管一装就是2个多月。其实顶管安装并不复杂,只要循序开挖,两根水泥管并行安装即可。水泥管一根1.5米,一根2.8米,问题就出在这2.8米的上,它重达9吨,只有安装龙门吊才能进行吊装,但因为工作面太小不符合安装龙门吊的条件,所以又成了难题。
为此,项目咨询国内外诸多顶管专家意见,经过多方探讨和论证,最终,制定了两个方案,一是将原来2.8米重9吨的水泥管改为3米重4吨的钢管,二是针对钢管的长度和重量,设计定制了既节省空间又适用的专用悬臂吊。
从厂家定制的悬臂吊,安装到位首次吊装时,很多单位都到现场观摩,纷纷赞叹:“这个好,给我们城市施工又研制了一个便利、快捷的好工具。”
为了解决老鲤鱼大沟长期积淤,市政府3年前隔河修建了过河管,把污水输送到对岸进行分流,但仅半年时间,由于水流量大,垃圾多等因素,很快管道又被垃圾和砖石堵塞了。为此政府找了很多的专业队伍,年年整治年年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部到现场反复勘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河道水流量大,过河管只有80厘米口径,里面全是淤泥、垃圾和砖石,吸污设备无法运行,只能人工潜水作业。于是项目部多方联系,从江苏请来专业潜水作业人员,先用气囊把两侧的截污沟堵住,保持两侧水位稳定,防止人和设备被水冲走,再由潜水作业人员进入管道一块砖一块石的将堵塞物取出来,就这样,整整用了9天9夜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任务,顺利解决了困扰政府多年的头疼问题。
这些故事只是施工过程中的部分实例,项目副经理蒋长宏说:“我从业26年,一直从事隧道工程建设,经历过这么多重难点工程,只有鲤鱼大沟,是最头痛、最让人睡不好觉的。”
就是这样一个只有740米的工程项目,自2016年7月以来,建设者们冒严寒,顶酷暑,风里来雨里去,不分白天黑夜,克服了技术力量不足、资金短缺、施工场地受限以及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作为贵阳市第一个雨污分流的隧道项目,能一路披荆斩棘获得各界的肯定,确实来之不易。
截至目前,鲤鱼大沟项目主体工程完成近90%,其中隧道开挖完成574米剩余50米,DN1500顶管剩余10米,DN2860剩余110米,胜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