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2987期 >2018-08-03编印

跨越洛河
——记机械化公司蒙华铁路洛河大桥技术主管朱耘龙
刊发日期:2018-08-03 阅读次数: 作者:邓永德
特约记者邓永德通讯员郭建明      2018年7月11日,我国首座重载铁路单钢拱桥——蒙华铁路洛河大桥建设画上了圆满句号。作为洛河大桥技术主管的朱耘龙和技术室的小伙伴们,经过1000多天的努力拼搏,用智慧和汗水浇筑了机械化公司建桥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敢为人先担重任
  2010年,朱耘龙来到机械化公司,先后参与了兰新客专、汉川路面等项目施工,2015年到蒙华项目任项目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洛河大桥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大桥桥长313.74米,一跨220米,单次承重5000吨,平均一米荷重22.7吨,系我国首座重载铁路单钢拱桥。施工有三大难点:一是施工场地狭窄、交通不便,两岸皆为高峡,没有平地,也没有任何运输通道;二是钢管拱安装吨位超大,一次吊装重达240吨,而以往机械化公司施工的吊装重量最大纪录为140至150吨;三是洛河大桥设计为提篮拱,线型复杂,像一条彩虹悬挂在洛河南北两岸,要把每根有弧度的钢梁一一精准对接,不能有丝毫差错。施工环境恶劣,技术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及安全风险大,是五局承接的第一座上承式的钢管混凝土拱桥。由于没有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积累,现场施工技术基本都是从零开始。
  朱耘龙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面对“三座大山”的难点,毫不退缩。他组织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一起学习探讨,主动向有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虚心请教。每天背着厚重的图纸奔走在施工现场各工点间,往返于700多级台阶的人行便道上,风雨无阻,日月兼程。
  大桥设计为提篮式钢管拱桥,线形控制最为关键,而钢管拱预埋管的精准埋设又是钢管拱安装施工的重中之重。
  预埋管施工时,朱耘龙带领测量、技术人员与施工班组一起进行空间位置调整。从固定支架的设计与施工,到横向偏位、里程、高程之间的数据分析,再到缆索吊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甚至到临时固结和测量点位的布置。他仔细研究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请教有过类似施工经历的同行,与现场操作人员讨论分析试验,试图找出简单有效的方法。在经过一个星期的艰苦摸索后,终于将第一个预埋管成功定位,偏差精准到1厘米以内。通过总结第一个预埋管成功埋设的经验和教训,余下三个预埋管竟在短短8天里安装就位,为钢管拱安装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思路解难题
  大桥处于国家一级水源地和西子湖风景区,地势起伏大,岩体破碎,山顶预拼场到拱座位置垂直高差接近190米,加上环水保因素制约,无法修建行车便道到各施工工点。施工中所需材料、设备及周转料,全部依靠缆索吊调运。如何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满足工地施工连续浇筑成为第一要务。
  2016年7月,针对无便道进入施工工点的特殊环境,为确定最终的混凝土运输方案,朱耘龙组织技术人员、专家、有经验的施工队伍不断地探讨,经过多方论证、调查和分析,最终提出一种无便道进入作业点的山区工程混凝土由上至下垂直运输设想,实践总结形成高陡坡无便道混凝土运输施工工法。该工法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改进窜筒细部构造,增设明槽、二次搅拌罐体和布料滑槽,减少了混凝土的离淅,降低了施工风险及成本,大大提高了混凝土运输速度,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功浇筑了大桥拱座混凝土6408立方米,突破了混凝土施工的难关。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朱耘龙全程参与窜筒的设计,二次搅拌罐体施工平台的搭设,人字形进料滑槽、Y字形出料滑槽、进料转换装置的设计,并监督落实到现场施工。每次混凝土施工后,他都要针对过程中出现情况跟大家探讨,不断改进。
  精益求精保质量
  2016年6月,第一批拱肋单元件从武汉厂家运至现场预拼场预拼焊接,朱耘龙与作业队工班长、技术工人整天泡在一起,像个学生一样问东问西。
  在施工现场,朱耘龙拿着图纸跟实物对比,一有疑问就抓住现场管理人员和工人请教咨询。“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开始不懂,但我一直在学,我知道有些标准很难达到,但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工程质量问题是生产必须死守的红线,不是靠忽悠讲感情就能翻篇过去的……”
  在洛河大桥施工的3年里,朱耘龙始终把洛河桥的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管理作为一个技术主管的神圣职责,勇挑重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洛河桥建设的圆满收官了,他也完成了一个桥梁工程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