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崇志肖勇勇
傍晚时分,夕阳映照在美丽的水关长城上。长城脚下不远处就是局京张项目一号斜井工区,党支部书记杜衡一家四口人正其乐融融地散着步。
队上的员工没事的时候总想听杜书记讲他们家三代铁路人的故事。
成昆工地上的炊事员——杜年昌
杜衡的爷爷杜年昌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爬过雪山、穿过草地,打过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杜年昌复员到铁二局八处(四公司前身)当了一名炊事员。
虽然没有见过爷爷,但杜衡经常能从父亲的口中听到关于爷爷的故事。当年在修成昆铁路的时候,正是新中国建设比较困难的时期,物资严重匮乏,广大铁路员工几乎顿顿都吃不饱饭,更别说新鲜的蔬菜和肉食了。工人们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长时间下来,身体根本遭不住!解决好员工吃饭问题就是炊事班的头等大事!于是他上班时是炊事员,下班后变身为地道农民。每天和炊事班的其他工人一起开垦驻地旁的荒山。一天接一天,荒山就慢慢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地。他还在菜地旁围了猪圈和鸡圈,养上了猪和鸡,还去河里捕鱼。让队上的员工吃上了新鲜蔬菜和肉食。
在那个年代,炊事员掌管着全队的食品供应,这样的工作是个香饽饽,令无数人羡慕。但爷爷并没有因为特殊而谋私利。父亲杜广州说,当年修成昆铁路的时候他还年幼,只记得每次总是在别人吃完后爷爷才将最后的剩饭剩菜倒出来,供母子三人吃。爷爷总是对父亲说:“前线工人比我们累得多,国家建设靠他们,要先让他们吃饱吃好。”
解放牌大货车司机——杜广州
1977年,杜年昌光荣退休,为了自己的铁路建设事业有传承,17岁的父亲杜广州接过爷爷的接力棒走进了铁路。
当时处里缺少司机,在全处范围内选人学车,而杜广州的聪明伶俐让队上的政委很是喜爱。于是便把他推荐到处里学习开车,这一开就是一辈子。
杜衡的母亲杞红仙也是铁路工人,当时和杜广州在一个车队。杜广州开车,杞红仙修车。由于两人经常相处,加上杜广州干活积极,不怕苦不怕累,深得杞红仙的好感,两人就走到一块去了。
杜广州记得,在修建衡广复线的时候,他是段里的解放牌大货车司机,负责段里的材料运输任务。由于只有一个水泥厂,而各施工单位、建筑单位都要在那里拉,供需非常紧张,拉货都要排队,前面的优先满足。于是他每天都三四点钟起床,然后开上大卡车跋涉3个小时的山间便道,为的就是在排队时能排在其他单位前面。由于水泥厂灰尘大、排队时间长,杜广州的头发经常被染成白色。
自从杜衡记事起,父亲就是一个大忙人。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的铁路项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祖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他的家。而母亲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和他,不得已从一线退到二线。
年幼时杜衡最大的心愿就是放寒暑假,这样就能和妈妈一起去工地看望父亲。一家三口在一起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工地上杜衡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爸爸满载着电影播放设备的车上到各队去放电影。那时候的电影比较单一,都是像《铁道游击队》《地道战》《上甘岭》等战争爱国题材电影,但员工都是百看不厌。他觉得父亲真厉害,到哪都能给人们带来欢乐。
长城下的党支部书记——杜衡
在爷爷和父母的影响下,杜衡也立志当一名铁路员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在大学毕业后如愿地进入了四公司。
2014年7月份京沈项目进场开工,公司把他派到拌和站担任技术主管。由于刚进场,人员配置不足,虽说调令是技术主管职务,但实际上还兼任了副站长和调度岗位。
在拌和站建站前,他要负责场地选址、规划和量测。白天带领技术员现场量测,晚上则根据测量结果画图,规划拌和站。建站时,不仅要负责数据核对,还要负责施工车辆、人员的指挥。白天一站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还要对白天发现的情况进行总结,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项目部各工点全面开工,每天的混凝土供应量达到了2000方以上,拌和站进入日夜全面开工模式。他白天紧盯混凝土生产和调配,晚上抓紧做相关的技术资料和台账。杜衡说,为了保障现场混凝土24小时稳定供应,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可能造成几百上千号人停工待料,后果严重可想而知。那时候5个小时的睡眠对我来说都是奢望了。
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打动了刚来见习的信息化管理员叶美余。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
调入京张项目时,杜衡担任了拌和站技术主管职务。由于他爱学习、关心时事、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经过项目部党工委推荐,公司党委考核,他从拌和站技术主管转岗到架子二队,任党支部书记,这对于杜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
架子队党支部书记除了平时政治理论上的学习提高,在生活上还是全队员工的保姆。他常常白天跑完外部协调,晚上回来还要深入工班询问和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员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员工们不仅在吃住方面得到了满足,而且思想上也得到了解压,这也是为什么杜衡能与员工打成一片的原因。全队上下已经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作业队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了。整个团队其乐融融,不分彼此。这样的作业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
而在杜衡的心里,作业队成员既是他的“左膀右臂”,同时又是他的“亲人”。他说,作为党支部书记,多一分钟的付出,就能解决百十名员工后方的困扰与烦恼,是他“赚”到了,“这么划算,为什么我不多‘赚’几笔呢?”
父教子,子敬父;父立榜样,子承父志,一家人在铁路事业上接力了大半个世纪。这是他家的铁路缘,是父与子的传承,更是铁路精神的传承。一家三代,虽然工种都不相同,但精神都是相同的。杜衡说,他和妻子正在积极备孕,争取在京张再生下一个小铁路人,让这个“铁路世家”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