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2979期 >2018-06-08编印

地下235米的大地回响
——二公司贵州夹岩水利项目施工纪实
刊发日期:2018-06-08 阅读次数: 作者:胡凯
特约记者胡凯通讯员杨彰举      2009年,大西南贵州省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导致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旱情,国务院做出部署:在贵州省西南地区新修夹岩水利枢纽工程。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省“十二五”开工建设的重点工程,是贵州水利建设“一号工程”,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和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并为区域扶贫开发及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15年该工程施工吹响号角,8月,二公司夹岩水利项目员工积极响应号召,乘势而为、攻坚克难,在西南大山235米地下,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用激情的汗水谱写人生的篇章,奏响着属于他们的战歌。
  出行难,绝壁上行车
  二公司夹岩水利北干渠1标全长10.3公里,工程造价2.94亿元,是公司有史以来施工单洞里程最长,埋深最深的隧洞工程。
  该项目位于贵州西部大方县鼎新、猫场乡结合部,此处四面环山,仅有一条县道连接大方县城。道路依山而建,车子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车行山间,使人不自然地要用手紧紧抓住扶手。据随行刘师傅介绍每次开车去往县城办事都胆战心惊,50公里的路程,需要3个小时。
  “到这个项目工地送物资,不但考验车技,更考验的是胆量,胆子小了,还真不敢走!”这是外来运送物资材料的货车师傅们的感慨。
  在前往项目的路上,笔者亲身体验了此路凶险,大山时常有大雾,车行山岭时,整个车身和视野都被大雾吞没了,能见度不到2米,驾驶员连车头都快看不见了,更别说路面、路缘石。只能叫随行人员下车,拿着手电在前面引路。所以,短短50公里跑3个小时也就不足为奇了。到了冬天,大雪冰冻,10天半月难得出去一趟,去一次县城更成了项目部人的一个奢望。
  生活难,洪水冰雹成家常便饭
  “忽如一夜暴雨来,醒来全项目人都在看海。”项目部职工经常互相调侃。
  大山深处,气候变幻莫测,随时都会有大风冰雹来“敲门”。一旦发生异常天气,乒乒球般大小的冰雹从天而降,有摧毁一切的气质。为此,项目部所有活动板房屋顶都是加厚型。如果冰雹夹雨发生在冬天,一晚上下来,道路结冰,山路打起滑来异常危险,根本没法出门。
  这些恶劣的天气给项目施工生产,职工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这么难的自然条件,都是一些有阅历的人,才愿意留下来,一般的年轻人来看一眼,第二天就打车走了。”项目党工委书记刘建新给笔者倒苦水。
  “与天斗,其乐无穷。”“别人朋友圈晒逛街吃饭,我们经常晒的是‘项目看海’,‘冰雹大过汤圆’等‘战斗场景’,也是人生珍贵的回忆。”
  下一回斜井,相当于爬80层楼
  “夹岩项目看似工程很单纯,只一个隧洞,且开挖贯通后才做二衬,也没什么技术难题。但干起来才知道,深埋、长、小断面隧洞开挖加上斜井有轨运输出渣,这个活路真不好干!”项目经理霍益说起施工组织来,感慨万千。
  项目除了一个正洞有条件是汽车运输以外,其余斜井均采用有轨运输。设置斜井3个,平均坡率35%、长度600-700米,垂直深度平均在200至230米,斜井一侧设置人行台阶,支洞到主洞要经过1380个台阶,相当于80多层楼。
  现在每个斜井进正洞均开挖2.5公里以上,要是在正洞上下游掌子面检查一下,来回就是6、7公里,没3、4个小时出不了洞。记者亲身体验爬斜井,中途歇了不下三次,全身都汗湿了,第二天腿都抬不动。就是这么难的条件,从隧道门禁出入登记查看到,项目副经理李智已经是第303次步行下井了,这让记者不由得咂舌感慨。
  斜井不像平洞,上下运输完全依靠提升设备,装载机、运渣车都是从斜井放下去的,一旦下去后,不会轻易拖出洞,得干到工程结束,设备中途出现故障也只能在里面维修。这给设备的维护保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提升绞车、轨道、运渣车、装渣设备,一旦哪个环节不能继续工作,整个施工就只能停下来。每道工序安排多少工人及管理人员,使用多大型号、外型尺寸的设备,使用电动还是燃油动力都要经过严格认真的比选和调研。
  有一次,卷扬设备坏了一个不常用的备件,全线停摆。为了尽快恢复施工,项目连夜安排2名司机,带着设备开车直奔1500公里以外的河南更换配件。“虽然很辛苦,但是没有办法,工地上等不起啊!”前去采购的刘师傅说道。
  “我们标段的隧洞埋深均在200米以下,一下大雨,地表水通过岩溶裂隙都往我们的隧洞灌,那就是现场版的‘水帘洞’。”负责生产的副经理李智说起洪水心有余悸。开工以来,尽管项目部配足最强的抽水设备,但遇上极端异常的暴雨天气,隧洞被淹还是不能幸免。2016-2017年两个汛期,光项目部二号斜井就被淹了四次。最大一次发生在2017年6月25日,当时突降暴雨后造成二号斜井因爆发性涌水,在短短数小时内,隧道正洞1600余米被淹,水位一直涨到了斜井交叉口往上400米位置,洞内所有设备全都被淹。停雨后,项目组织8台132千瓦的抽水机连续抽水62天才把洞内水抽完,抽干后及时恢复了生产。此次洪灾给项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停工损失更是十分巨大。
  700米“溜槽”,提高进度保障质量
  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项目管理团队集思广益,搞出了不少的科技创新。
  在项目1号斜井出口处,远远地看见一个长长的类似“水槽”的东西,自洞门拌合楼一直延伸到斜井内。据李智介绍,该结构名为“溜槽”,是项目结合实际经多方论证可行的斜井混凝土运输通道。溜槽由2米长,40厘米宽,0.5厘米厚的钢板弯压而成,溜槽总长700余米,算上支撑系统,一套溜槽价值40来万元。
  “我们请教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多次试验,创新成功了这套溜槽设备,即使花了大价钱,但能保障混凝土运输安全,比起轨行式罐车运输混凝土,可省钱多了,且进度也提高很多,质量也有保障,项目决定在另外两个斜井也使用这项新工艺。”看着这个“创新发明”,项目经理霍益十分满意。
  出于好奇,记者找到了这项“科技”的发明人项目总工杨汉铭。他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如果不采用溜槽运输,斜井内只能用轨行式混凝土罐车运输,每次仅能运输5方混凝土,运一趟需要10多分钟,浇筑一次混凝土,得来回跑20几趟,提升绞车的电费都要增加很大一笔开支,还别说功效了。说起创新工艺来,夹岩项目还有一项大科技,那就是矗立在每处斜井外的提升卷扬机。
  “这个看似笨重的家伙,力量可真不小。能够把斜井内重达近20吨的矿车在短短地250秒安全平稳地拉上来。”项目安全总监毛顺勇介绍道。
  3000米排污管道,不改绿水青山
  贵州别看平时多雨,但是能见到的地表径流确实非常少。究其原因,原来是地下溶洞发育,雨水几乎都从溶洞里溜走了。地表水对于地方百姓来说就是很宝贵的资源。
  然而就是在项目3号斜井下游有一个小型水库,方圆3公里,是附近几个村的饮用水源,被老百姓当作宝贝,金贵的不得了,鱼塘水质容不得半点污染。为了确保地方百姓利益,结合周边石灰熔岩,地势不平的地理情况,项目决定沿鱼塘一侧架设“空中管道”,把隧洞内排水引到鱼塘下游。初步计算直径60厘米,长9米的双壁螺旋塑料管涵,出厂价150元/米,安装这项“空中管道”工程造价达到近两百万元。“中铁五局好样的,为了不污染我的鱼塘,修建这么大的排污工程,我很是感谢。”看着新筑好的“空中管道”鱼塘主人老余激动地说。
  也正是夹岩项目设身处地的为地方百姓着想,项目未发生一起路地纠纷。为项目协调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历次的检查评比中,项目部均走在全线前列。
  依靠科技创新,攻克施工难关,截至目前,项目部完成正洞开挖8.8公里,产值1.5亿元,如期完成业主及公司下达的施工任务。项目部荣获业主2016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2017年度综合评比第二名,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贵州省2017年“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