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2977期 >2018-05-25编印

救援队的最强代表
——记局国家救援队信息中队队长余德宸
刊发日期:2018-05-25 阅读次数: 作者:任梅
特约记者任梅通讯员李坤
  国家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是依托于贵州公司进行日常管理,服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中国中铁、中铁五局救援派遣,组建8年以来,成功参与了6次抢险救援工作以及3次接警任务。
  提到国家应急抢险救援队,就不得不说一下信息中队队长余德宸。
  他,籍籍无名,在贵州公司提起他,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甚至是满脸疑惑。但如果在救援队提到他,所有人都会认真的表示,他是我们“救援队的最强代表”,没有之一。
  而立之年的他能力出众,任救援队工程部副部长兼信息中队中队长。工作中,他结合应急救援队的实际情况,编写救援队规章制度、设备预案、演练方案、人员考核方案和日常行为准则。除了日常琐事外,队内大大小小所有的事都由他打理。
  “跟他在一起工作压力太大了,他工作起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错过饭点是家常便饭。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在下班后,队员们都在打篮球,而他却抱着书啃得津津有味。同在一个办公室里,我都觉得自己有些无地自容,汗颜三尺了。”队员邓子伟说。
  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余德宸引经据典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你现在刚参加工作要静下心来,不管干什么都需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西楼’的孤苦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你就是真的成熟了。”言之精辟,耐我寻味。
  训练、学习、锻炼、千篇一律,日子不温不火地进行……
  对他心悦诚服,是在2017年10月,接到国家应急中心命令:前往九绵高速白马隧道垮塌现场救援。
  现场指挥部提供数据:被困人员3人在塌方体28米处。经商讨,先由四川矿山救援队小道坑救援,如果救援没有成效,再由局隧道救援队大钻机救援。几经尝试,矿山救援队均未取得有效成果后,指挥部立即决断将场地让给局国家应急救援队开展救援。
  奉命于危难之际,余德宸立即带领救援队员着手设备安装、平整场地、调试钻机等准备工作。由于此次事故是山体直接撕裂隧道拱顶造成垮塌的,洞内泥土石块堆积成“锥字形”,塌方附近的泥土还未清理完毕,便又立即被山体内的泥土补上。
  救援队只能将钻机摆放十多米开外救援。由于大钻机身重40吨,刚驶进指定位置就造成沉降,钻进杆形成向上倾斜的仰角。大钻机的规定作业只能与地面水平钻进,队员在演练时也是水平钻进,距塌方体十米远,向上倾斜的救援,还是头一次遭遇。能否准确计算,打到被困人员的位置,是救援环节中最核心的环节。
  一番激烈研讨,指挥部拍板救援方案:被困人员在塌方体28米处,钻杆钻进30米,即可准确打通。
  结合实际情况,余德宸精确地计算出至少还需要32米才能真正到达被困人员所在之处。他将情况立即反映给指挥部,但是指挥部仍然坚持原方案:只钻进30米。
  被困人员生命垂危,双方各抒己见。危急时刻,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破釜沉舟的毅力。余德宸将自己的想法与队长司马进汇报后,毅然决定钻进32米。
  在钻杆刚好打到30米时,塌方体那头仍然了无音讯。全体队员紧张地将最后一根2米的钻杆缓慢放入钻机,直到钻杆“咔”的一声钻至尽头之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倾头去静听钻杆那边的回应。
  “有人在吗?我们在了这里。”当塌方体那头传来了一声极为微弱的呼叫声时,现场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参与救援的笔者身在这片欢呼声中,竟已热泪盈眶。
  余德宸的精确计算,全体队员不眠不休,将近20个小时的全力奋战,扛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成功将3名生命岌岌可危的被困人员安全送出,挽救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沉降、角度、偏差。”余德宸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精确计算,让救援队取得胜利。这一役,他功不可没。
  自古忠孝两难全。余德宸选择了救援队,就意味着失去了对家人的陪伴。父母妻儿均在贵州凯里工作,为使家人少受分离的痛楚,自工作以来,他勤俭节约,生活过得紧巴巴的,能凑合就好。他喜爱抽烟,但只买几块钱的烟,凑合过过嘴瘾。就这样损吃俭用,在贵阳买了一套房子,一到周末便把父母妻儿通通接来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在父母眼中,他除了陪伴少一点,各方面都引以为傲;在妻子眼中,他除了抽烟这个小毛病外,温柔体贴,比妻子还会持家;年幼儿子尚不懂事,但笔者相信在孩子心中父亲们都是伟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