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973期 >2018-04-27编印

家乡的那碗粥
刊发日期:2018-04-27 阅读次数: 作者:
局安六指孙健      我的家乡在苏北,上世纪有个电影叫《里下河的洼地》,影片中放映的内容就是那个地方,家乡人有早上喝粥的习惯。
  家乡那碗难忘的粥,有一个很好听的土名字叫做“七碰头粥”,它使用了七种杂粮,即:大米、小米、豇豆、绿豆、红小豆、花生仁、小麦仁。用石头拐磨磨成粉末,头天晚上磨好后,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用大锅大火熬煮,煮好的粥比较稠,可以立上一根筷子不倒下来。早上喝上两碗,可以吃得很饱。因为便宜,实惠,而且耐饿,喝得人很多,生意很好。
  此粥的创始人,外号叫大老崔(原名叫崔兴运),在苏北沛县五段公社开了家粥铺,当年6分钱一碗,人们来街上喝粥时,总是在大老远的地方就能够听到他那浑厚而粗犷的叫卖声:“只要来五段,别忘了喝稀饭。”
  今天说到的那碗粥,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儿了,以至于我对那碗粥,留下了深深的童年记忆。
  后来,听老家的人说,大老崔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子承父业,继续开着粥铺,后来因为原材料涨价,不够成本,最后只好关铺大吉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碗“七碰头粥”,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粥”了。如今,城里人自己煮粥也不会放上这么多的熬粥成分,也不会用大锅大火熬煮,因此,其味道就更是无法比拟。
  我参加铁路工作几十年,一直在设想着把这个熬煮“七碰头粥”的法子告诉给食堂的师傅们,为职工们重新复制出这营养可口的“养生粥”来。后来,只因为食堂的大师傅们嫌弃熬制过于麻烦,缺少食材种类,终不能实现,遗憾至今。
  难忘家乡的那碗粥。一毛二分钱两碗管饱,可谓是物美价廉,童叟无欺,老幼皆宜,这就是苏北的淳厚民风民俗。
  如今的苏北家乡,已经是交通便利、物产更加丰富的米粮加工基地。随着四通八达的“大京九”、“大陇海”高铁的组网运营,来苏北旅行,品尝苏北特色美食佳肴的人们越来越多。我相信,家乡的那碗“七碰头粥”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有识之士”挖掘经营,再次复活,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这粥香飘向远方,带上一份浓浓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