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971期 >2018-04-13编印

追逐人间四月“鲜”
刊发日期:2018-04-13 阅读次数: 作者:
一公司蒋修妮      又到了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四月天。
  赶上好天气,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来到野外踏青,却不想,田间地头,公园草丛,见到很多老人们拎着袋子采摘着各种野菜,一旁的孩子们虽不明白什么是野菜,也不知道名字,却也卖劲地摘着。看着这情景,让我顿生感慨。城里孩子不知道的野外鲜味,在我看来却是陪伴自己一路成长的“绿色见证”。在这个美好的四月,我也不禁回想起儿时自己曾作为一名“小小铁路建设者”跟随父母一路辗转,一路寻鲜作乐的生活。
  在衡广复线出生的我,和工地上同一批的孩子们在初中之前基本没有过城市生活的经验,放学路上,明明可以走宽敞的马路,我们却偏偏绕远,踩着窄窄的禾田埂走。女孩子为的是采摘田边成片的紫云英和在四月背阴山坡上才破土的竹笋,男孩子们为的是能在女孩子们的站岗放哨配合下,到老乡的水田里摸泥鳅。四月的水田还有些冰冷,男孩子们却个个摸得欢畅。为了不因为这些战利品留下“罪证”,我们的策略从来都是“放进肚里,坚壁清野”,男孩子们负责生火,女孩子们清洗穿串,我们要在家长们能够接受的最长的放学时间内,完成一整套野炊程序。没有任何调味,清甜的竹笋和鲜嫩的泥鳅在烟熏火燎中依然保持着最本真的鲜美,再配以霸占整个四五月山岭的映山红花瓣清清口,这个伴随着快乐的鲜味,在我记忆里停留了二十多年直到现在。
  从衡广复线迁移到宝中线,从温暖水润的湘粤交界到干旱粗狂的陕甘边界,孩子们眼中的四月天完全变了一种画风,南方的四月,已是满山红遍的杜鹃和肥美多汁的茶泡,可在黄土高原,四月的干风吹起漫天的沙尘,麦田的秧苗还没发起蓬勃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北方的四月“鲜”。倔强的苜蓿是黄土高原“早醒”的野菜,耐旱耐冷耐酸碱,生命力顽强,像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性格。紫花苜蓿身材纤小,贴地生长,不易发现,小伙伴们会在麦田边的草丛里搜寻到它带回家。父母也很喜欢这黄土中的一抹翠色,清炒凉拌包饺子,清清爽爽,微甜回甘。
  告别宝中,征战南昆,西北到西南,不仅仅是地理维度的跨越,也再次改变了我们刚刚适应的生活习性和味蕾感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在黔西南的山坳里,已经上中学的我们很快就适应这里的水土,也在新同学的带领下,找到了这里的四月“鲜”。贵州人爱花椒,四月的花椒树嫩芽吐翠,却不知也是春鲜的美味。当地的同学们慷慨地把自家的花椒树“借”给我们,任凭它们冒出的新芽剃成“秃顶”,还教会了我们地道的“本帮做法”。裹上面粉,油锅里翻滚一遭,配上极具贵州特色的“糊辣椒蘸水”,即便是自认为走南闯北见识多的我们,也被这意想不到的特色鲜味所征服。
  再往后,父辈们都渐渐到了退休的年纪,有的荣归故里,有的落脚在基地,不再辗转腾挪,我们也上了大学,离开了工地,告别了“动荡”的家,儿时寻鲜的历程也终于告一段落。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在人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这句话也特别适合我们铁路建设者,我们用脚步丈量道路的长度,我们在山野采摘自然的鲜美,也在体会独特的职业属性带给我们别样的生活情趣,无论怎样,我们都感谢曾经的经历带给我们的一路芬芳与一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