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2941期 >2017-08-25编印

再回雪原再立新功
——我国高寒高铁第一长隧虎峰岭隧道贯通纪实
刊发日期:2017-08-25 阅读次数: 作者:何增旺
通讯员刘森谭文峰特约记者何增旺
  时光回溯,从黑白的影像资料里,依稀可以看见1975年五公司的父辈们在林海雪原修筑滨绥线杜草隧道的峥嵘岁月。
  回眸今朝,建设者们再次回到这片黑土地上,在与杜草隧道相距500米的地方,贯通了我国高寒高铁第一长隧——哈牡客专虎峰岭隧道。
  虎峰岭隧道全长8755米,是哈牡客专全线第一长隧,也是我国极寒地区高铁第一长隧。隧道总投资4.92亿,设斜井2座。隧道Ⅳ、Ⅴ围岩总长2605米,约占全隧近三分之一。
  自2015年6月进洞施工以来,建设者们亮剑虎峰岭,用铁一般的意志奋战800多个日夜,在林海雪原书写了一段新时代极寒地区“穿山铁军”的传奇。
  激情燃烧黑土地
  2014年12月,虎峰岭隧道施工揭开战幕。40名精兵强将,奔赴东北林海雪原,快速进场,快速建点。
  当时零下30多度,大雪没过膝盖,哈气成冰,寒风刺骨。他们在野外开展便道施工、平整驻地等临建工作,困难重重。测量人员仪器与手冻在一起,一甩就脱了一层皮。有的测量技术员还不小心陷到猎人的陷阱或者踩入夹子里;有的测量技术员,跑后视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一下子踩入了暗流,膝盖以下全部湿透,双脚冻得发抖,没过一会,就像穿得盔甲一样硬邦邦的……在这样极寒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把铁一般的作风、铁一般意志印在了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
  虎峰岭隧道沿线地处山岭地带,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车辆无法正常进入。因此修筑便道是保障供给的突破口。项目部对抢修便道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甩开膀子大干,挖山坡填沼泽,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基本完成19.6公里主线施工便道修筑任务。
  茂密丛林之中,项目部的征地类别全部为林地,征用十分困难。在开工大会上,项目领导班子就提出了“征拆先行占先机”的目标,协调工作人员遇到困难主动出击,分工协作,各个击破,磨破嘴皮,踏破门槛,东奔西跑,一天不停歇,在协调人员的积极奔走下,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近千亩的大小临时用地手续和征拆任务。
  2015年3月,在迎风斗雪中,隧道洞口拉槽开始施工。6月8日,进洞施工。
  决战决胜传佳音
  虎峰岭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可以称为极寒地区高铁隧道施工的“万花筒”。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隧道软弱围岩段属东北地区罕见的五级强风化岩层,围岩极其破碎,且富含地下水,易塌方,安全风险极高,是哈牡客专全线的最大拦路虎。
  为扫除虎峰岭这座“拦路虎”,项目部依靠科技,集中全体参建人员的智慧和力量,众志成城,迎难而上。
  首先是从优化施工方案着手,制定周密的施工组织方案,在全长8755米的隧道设置两个斜井,加上进出口形成6个工作面,多头并进,分断攻克,达到了长隧短打的目的。
  其次是认真推进项目标准化管理,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做到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认真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保护全体参建员工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在施工生产中根据围岩,制定科学的施工工艺工法,遵循岩变我变的原则,及时调整施工工法,缩短工序循环时间。还将隧道三台阶开挖改为二台阶或全断面开挖,提高了开挖效率。
  其三是采取了机械化配套施工,引进瑞典三臂凿岩开挖台车、瑞典阿力瓦喷浆手、国内先进的自行式移动仰拱施工栈桥,日本小松WA380装载机等先进隧道施工机械,提高施工效率。
  与此同时,狠抓各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提前半小时通知人员准备到现场等候交接,做到了各道工序的无缝衔接。为提高全体参建员工的积极性,项目部还将工期目标细化到月、周、日,并制定了各道节点工期奖,每10天一考核兑现,充分激发全体参建人员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
  在这支英雄团队的艰苦奋斗下,施工生产捷报频传:2016年7月,虎峰岭隧道掘进突破3000米大关,8月4000米,11月5000米。2017年4月7000米,6月6日突破8000米大关,为隧道贯通奠定了基础。
  迎风斗雪创佳绩
  哈牡客专工程是黑龙江省的“1号工程”,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宪魁三次到虎峰岭隧道视察工作。
  当他听说承建虎峰岭隧道的是当年修杜草隧道的队伍时,非常激动地说:你们中铁五局四十年前在杜草隧道筑立了一座丰碑,相信你们在虎峰岭隧道一定能再创新辉煌。
  然而,冬天的大雪却给建设者们出了一个大难题。虎峰岭山脉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及海林市的分水岭,主峰高达1080米,该地区每年10月开始降雪上冻,至来年5月底才能全部消融,极端最低气温将近零下40°C,是中国有名的“雪乡”。
  面对极寒天气,就连抗冻的当地人都已不再出门劳作。为了保证隧道工期,工地的建设者们依然选择了迎着刺骨的寒风,坚守奋战在施工一线,在茫茫林海雪原中“雪”战到底。项目部不惜加大投入,将原来的近5个月冬季息工时间充分安排进行冬季施工。五公司哈牡项目部是全线冬季乃至春节施工项目之一。
  “混凝土在零下五度以下就无法保证强度。”面对冬季大部分时间为零下20至30度的气温。项目部紧紧抓住冬施“温度”这个核心,采取了6项措施对施工现场、拌和站、罐车等都进行了保温处理:一是做好基础保温。工程人员在隧道口建起了保温棚,安装了门帘,隧道内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铁桶改装成的简易煤炉,这些设施有效保证了隧道作业面冬季施工要求;二是保材料温度。在混凝土拌和系统的水池安置电加热管,提高拌合用水温度,保证水温能够加热到40℃至60℃,生炉子对砂石料进行烘烤,避免料仓砂石骨料冻结,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比常温时延长50%;三是保机械运行温度。四是保外加剂的合理使用。五是保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温度。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罐车进行覆盖棉被保温,尽量减少热量损失;六是保现场温度持续。设置专门的测温人员,对材料和混凝土进行连续观测,确保各种材料和混凝土在规定的温度内,如超出范围,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养护温度正常。
  洞外长20米的保温棚,洞内配备约150个炭炉,50处温度监测点,24小时洞内温度在零上10度,每天要烧28吨煤。一个个数据显示了建设者们为了迎风斗雪保障冬施作出的努力。洞外冰封千里,洞内依然热火朝天。在800多个日日夜夜里,建设者迎风斗雪的事迹可歌可泣。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周囿圆的小女儿患癌症,却不能长时间陪伴在女儿身边,安排好女儿住院医治事宜后,他又出现在了虎峰岭隧道工地;项目常务副经理,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双眼看不清了,独自一人在老家,因为施工太忙请不到假,一年了他都没时间回去探望老人家;项目党工委书记苏晨光,两年春节都在工地上过,小女儿出生回去呆了一个星期又赶回了工地;项目副总经济师沙学军,司机曲涛、蒲刚等职工的父亲都曾在杜草隧道奋战过,他们说每次打电话回家里,谈起虎峰岭的取得的成绩,他们疲惫的脸上满是自豪!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7年8月20日6点18分,虎峰岭隧道内最后一声炮响传出,宣告了我国高铁“八纵八横”最北一横攻克了又难关。10点10分,建设者们在贯通点举行了庆祝仪式,他们一个个欢呼省跃,相拥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一难忘的时刻。
  相信,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时刻,黑龙江人民会永远铭记建设者们立下的丰功伟绩,我国极寒地区高铁隧道施工史上也将为建设者们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