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934期 >2017-07-07编印

扶贫显威力苗寨换新天
刊发日期:2017-07-07 阅读次数: 作者:
——写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
  杨明伟
        一座座崭新的白墙黑瓦楼房依山而建,一条条干净整齐的水泥小道迂迴其间,一阵阵从校园中传出的歌声穿透山寨,整座村寨被青翠欲滴的林海包围,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百户苗家古寨,就是我阔别多年的家乡——老虎坳!
  老虎坳,座落在苗岭大山之中,隶属于贵州黔东南州黄平县的新州镇,距县城有10余公里,离省城贵阳大约200公里。老虎坳三个字听起来令人生畏,也觉得几分遥远,从我记事起,这个故乡就是一个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贫穷山寨。儿时,我天天沿着陡峭的山道,拾级攀登,翻山越岭走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牛、砍柴、读书,我就是从这个贫穷的山坳里走出来,走近铁路、走向城市、走到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漫步山寨,眼前的景观仿佛是在梦中徘徊: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县城铺进山寨边,全寨160余户人家,一半都修“洋房”其中不少楼房装修豪华,设计别致,楼顶上彩旗飘舞,其吸引眼球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县政府。村民家中的摆设,也有了城里人家的电冰箱,大彩电等电器,令我这个在外多年的游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苗寨的巨变,是近几十年来才发生的,老虎坳全寨160余户人家除潘吴两姓两户之外,其余都姓杨,都是苗家人。据“寨谱”记载,杨氏始祖入本寨已有300余年。数百年来,先祖先烈们就在这座贫瘠的大山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往时的足迹历历在目,天一刚亮,我和朋友们就拿柴刀上山砍柴,或者帮大人干活,上山摘野果、摘野菜充饥,家中的饭菜,不是包谷饭,就是野菜汤,一年360多天,只有大年30才吃上几片肉,一个个长得皮包骨;我们在山上砍柴、放牛都是光脚板,没鞋穿,一些男孩10多岁了没裤子穿,成天光着屁股;家中都是茅草房顶上漏雨,四壁透风,由于冬天太冷,我们的双脚每年都要长满冻疮……。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苗寨开始分田到户,族人开始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成功使数千万人口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扶贫工作也走进了古老贫穷的苗寨,青年人均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的省份打工,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一些心灵手巧的还把学到的知识和手艺带进了苗寨,有的办起了养殖场、有的搞起了专业种植,当起了小老板,时下,苗寨的生活已今非昔比,村里人种地“不纳粮”,小病不出村,60岁以上的老人,人人有低保,家家不愁吃,人人不缺穿。
  苗寨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显著变化,风景也变得十分秀丽迷人,全寨现在都用电照明,用电煮饭,满山的森林得到了根本性的保护,苗寨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村寨被包围在林海之中,漫步苗寨,空气清新,香气扑鼻。年近九旬的村民杨志说“我都快100岁的人了,从没见过本村的树长得这么高、这么大,树林长得这样好”。
  一滴水可见太阳,苗寨的变化是中华民族实现腾飞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把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成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真实写照。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老虎坳是省、县扶贫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扶贫工作多次做出指示,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坚信,扶贫攻坚工作将更加深入和落实,步伐将更加快。我祝福,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强大,苗寨将更加美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