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2929期 >2017-06-02编印

前行在技术创新路上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万龙
刊发日期:2017-06-02 阅读次数: 作者:陈怡
特约记者陈怡通讯员金山轮      35岁的黄万龙是路桥公司龙里项目总工程师,10年工作,参建过8个重点项目,一直扎根于施工一线,一直前行在技术创新的路上,特别是在贵州龙里中铁生态城中铁大道干沟大桥施工中,不断采用技术创新手段,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工期,打造了亮点。
  干沟大桥先后获得贵州省2016年度优质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竞赛二等奖,贵州省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等荣誉,为申报贵州省最高土木工程奖“黄果树杯”优质工程奖奠定了基础。黄万龙也在贵州省“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会上,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路桥公司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勤学苦练生新根
  2005年,黄万龙从长春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路桥公司工作。刚开始,在工地上当学徒搞测量,因为踏实肯干,6个月后,就调入工程部当起了技术员。
  工作中,他发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现场操作有差距,很多东西学校里根本学不到。
  黄万龙铆足了劲儿,不懂就学。白天在工地上带着小本子,把不懂的记上,向工友讨教,向师傅请教,晚上就泡在书海里查资料,看教程。很快,熟悉了测量技术、现场管理、操作规程等技能。
  他不仅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勇于创新,将技术转变成生产力,解决难题,助力生产。在重庆外环项目,他提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在隧道拱顶沉降与水平收敛中的应用”的论点,获公司科技论文一等奖,也打开了他技术创新的门阀。
  2009年,在成都地铁项目提出《积分法在桩基础扩大头工程数量精确计算中的应用》;2011年,主持编写的《渝利铁路不同类型曲线的坐标正反算法》,相继获得公司科技论文奖;2012年,在中铁生态城项目施工中组建的特殊路段爆破施工QC小组获“贵州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013年,在贵阳情人谷大桥施工中,为了解决挂篮移动不同步的难题,经过检阅资料、向专家咨询、精准计算、反复试验,他采用反扣轮反扣空腹式轨道的连接方式,破解了施工难题,推进了施工生产,创造了经济效益。
  对于这次技术创新,黄万龙记忆犹新,他回忆说:“我有几个星期睡不好,天天在想,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现场做试验……”
  传道授业发新芽
  通过勤学苦练,黄万龙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成果也越来越多。
  好钢用在刀刃上,公司开始让他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技术团队,希望在他的影响下,通过“传帮带”,为公司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他说:“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不仅要把工作干好,还得为公司带点人出来,把技术创新的做法坚持下去。”黄万龙丝毫不敢怠慢,以身作则,不断加强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发现好苗子。
  黄万龙经常下工地,到现场,通过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言传身教,引导技术干部投身到专业技术领域。在滨翠路拱桥施工中,传统的加工大块钢模板再组合拼装拱圈模板的技术,十分笨重,安装风险高,而且非常不经济。他提出了“悬链线拱桥拱圈模板施工技术”的设想,当即进行图纸计算和验证,此技术的模板安装可化零为整,拆卸可化整为零,还可循环使用在其它工程,节省工费和材料费。
  他还积极倡导团队的学习文化,做到知行合一。每周至少集中组织学习一次,组织青年技术干部对评审后每一个技术方案认真学习,对每一位技术干部量身设计培养计划,使每个技术干部在工作上都能快速成长,独挡一面。(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砥砺前行结硕果
  2014年,公司承揽了中铁国际生态城中铁大道干沟大桥。该桥为单塔双索面矮塔斜拉桥,主墩高87米,支点处梁高9米,上塔柱高41米,三者刚性连接。主墩墩身通过椭圆实心、椭圆空心、椭圆实心花瓣及椭圆空心花瓣形式不断渐变,与上塔柱无缝相接,整体呈现“芦笙”造型,为全国首创,是局科技含量、安全风险最高的桥梁工程之一。
  任项目的总工程师,黄万龙不辱使命。他带领团队击破各个难点重点。托架设计不拘一格,采取在下牛腿预埋钢板盒子,切割托架工钢翼板,组成箱型截面,插入钢板盒子的思路,破解了传统靠高空焊接、安全风险高、质量没保证的难题;在花瓣椭圆薄壁空心墩施工中,把纵向7.8米横向5.8米的花瓣椭圆薄壁空心截面,设计成井字形布置,组合成辐射状托架,有效解决了桥面宽,三箱斜腹板箱梁砼方量大、四周大悬臂不稳定的难题;在电梯设计上,采取三杆超长附着、抱箍四铰式电梯,实现了塔吊电梯一体化,简化了现场工序,促进了文明施工;在托架预压上,采用工作锚与工具锚联合工作的预压方法,可安全快速退锚卸载,
  大桥施工以来,他研究的课题先后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个,发明专利6个;已研发工法16项,5项获省级工法,11项获局级工法,组织的QC小组先后获贵州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中国中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诸多荣誉。
  现在,他任项目科研课题《“芦笙”造型塔墩高墩矮塔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组长,力争获得更多更高的科研成果和荣誉,继续前行在技术创新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