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谢永彬通讯员李艺 4月28日10点18分,机械化公司承建的敦煌至格尔木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塞什腾隧道全线贯通。建设者们近5年的坚守,1500余个日夜的鏖战,终获胜利。
塞什腾隧道全长7256米,位于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塞什腾山中段,平均海拔3200米。全隧断层、褶皱构造较为发育,富含地下水,多为V级软弱破碎岩层。由于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被列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万事开头难
2013年,项目部进场之初,由于塞什腾隧道地处深山中,无一条可供车辆通行的路,也没有一块可用来做临建设施的平地,更不要提水、电这样基本的施工生产必需品了。
条件再苦,再难不阻挡这支筑路铁军。运输材料的便道是施工生产的生命线,经过实地勘察,项目部很快确定了一条既能方便标段内路、桥、涵施工,又能便于隧道施工的便道路线。随着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机械的迅速施工,短短2个多月时间,施工便道全部贯通,施工用水用电解决了,快速形成施工能力的良好开局,为加快隧道施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高寒缺氧、围岩软弱、涌水大、通风难.......”这些都是塞什腾隧道的代名词,进入正洞施工后,参建人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军作风,越是艰险他们越是勇敢向前。
面对软弱围岩,项目严格执行“管超前,短进尺,快循环,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掘进原则,拟定《塞什腾隧道软弱围岩防坍塌实施方案》,采取“三台阶”开挖法,逐榀开挖支护,并增设临时支撑,加密支护拱架安装间距,衬砌紧跟掌子面施工。同时建立TSP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系统,加强超前地质预报与围岩观测。
面对作业面涌水量大,反坡排水难。项目通过衬砌盲管出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排至扩挖的临时集水坑内,再利用水泵抽至洞外,采用三级沉淀池,确保排除的洞水达到环保质量标准。
面对进尺加深,通风难。项目综合考虑安全、成本、地形等因素,制定专项通风方案,针对各洞口进尺情况采取不同的通风形式:在出口距离洞内1094米、1514米处各设置1个通风竖井;斜井则使用大风机送风方式将风送至交叉口,采取三通接头向两端送风,加速污浊空气的排出。
历经近5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掌握了应对塞什腾隧道软弱围岩开挖方式、支护参数与工艺的方法。正确处理涌水、塌方的应急措施,正因他们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取得一次次令人惊喜的成绩:2014年8月15日至9月15日,隧道出口实现单月开挖进尺176米;2014年10月2日,长达975米的斜井顺利贯通;2015年11月,出口端开挖断面不足8平米、长839米的泄水洞圆满完成开挖任务;2016年11月23日,隧道出口至斜井段顺利实现阶段性贯通。
确保安全质量目标
因为塞什腾隧道为单线长大隧道,断面小,施工作业面非常局限,为严控整体工序循环时间,每道工序只能紧凑的衔接在一起,所以安全质量管控是隧道施工的重中之重。项目部进场之初就积极完善各项考核奖励制度,根据存在的高风险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难点,建立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层层签订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书。
为确保现场施工人员能全面应对软弱围岩,保障现场安全生产,项目部加强了一线人员的日常安全培训教育,重点加强了对爆破工、电工、电焊工的培训,除了加强理论教育培训外,还结合现场日常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切实提高了参建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为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随时掌握各项工序的施工情况,并对下一时段施工情况进行预判,提前对工序组织和设备运转统筹安排,各洞口都设立青年安全监督岗员与群安员,配合技术管理人员一起对文明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工序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落实情况进行及时检查,深入查找安全生产和责任落实中的盲点和死角。
为确保隧道工程质量,争创全线“精细美”工程,项目部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和调度,超前技术筹划,做到“围岩变、方案变、支护变”,加强每道工序过程的质量控制,杜绝了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发生。在每年冬季施工期间,塞什腾山里温度低达零下20摄氏度,为确保隧道保温达到施工要求,项目部在隧道洞口安装棉门帘,在拌和站内安装了暖气,并将拌和站机械进行彩钢棚全封闭包装,同时采用了蒸汽锅炉对水、砂石料加热、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加防冻剂等措施,试验人员对搅拌站和衬砌台车处的温度做到随时监测,不能满足要求的立即采取措施,通过努力,确保了冬季混凝土施工质量。正是项目全员上下齐心,严把安全质量关,做好周密的安全防护措施,直至该隧贯通,未发生一起安全质量事故,确保了零事故、零瑕疵贯通目标。
奋力拼搏展风采
隧道开工建设以来,不论是项目部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内业资料员,大家都卯足干劲,拧成了一股绳,许多人许久没有出过一趟山、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回过一次家,对此,大家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三十二岁的项目经理陈小明,在以往参建的项目中,虽与隧道也打过交道,但面对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被列为敦格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的塞什腾隧道,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去面对。每天一大早,他就钻进了洞子,深入到掌子面,与现场技术员、工人探讨相关技术,分析围岩变化,将每一道隧道施工工序理解透彻,彻底摸透了这座隧道的特点,制定详尽方案的去应对各类问题。2015年11月某天深夜,他的手机响起,原来是隧道斜井—格尔木端涌水了,他在电话里交代立即启动淹井应急预案,组织作业人员迅速撤退。赶赴现场后,在确定确定现场施工人员全部安全无恙后,施工设备物资抢救、应急抽水管道启动等工作紧张忙碌且有条不紊的进行,看着渐渐上涨的水位,已经没过了膝盖,陈小明当机立断,快速组织增加抢险抽水泵,加大抽水功率。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紧张抽水作业,积水被顺利排出,掌子面终于恢复施工生产,在他的带领下塞什腾隧道渡过了最大一次涌水险情。
隧道出口技术员伍利红,自2014年毕业就分配至塞什腾隧道出口作业队,已有3年时间,他经常说到自己和塞什腾隧道是一同成长的,见证了隧道不同时期容颜的变化。工班的劳务人员说起这个小伙子来,可是又爱又恨。为确保施工现场安全质量,在安全技术交底的时候、在掌子面组织文明施工管理时,都能见到他黑着脸、严厉地批评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工人。而在洞口值班室又能看到他耐心、温和地劝导工人们定要遵守各项安全制度,对自己对工友对家人都要负责任。虽然白天在隧道里督促每道工序,按照规范施工,同时记下临时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晚上回来就捧着图纸与领导认真讨论,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即便每天都很累,但他深感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像他们这样把青春奉献给敦格、奉献给高原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如高原上的雄鹰,博击长空,不辱使命;正如高原上的骆驼刺,不畏严寒极旱,顽强生活;正如高原上的格桑花,默默无闻,散发暗香!
五年的攻坚克难,建设者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在雪域戈壁书写了机械化公司高原长大隧道施工领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