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员工
通讯员任梅袁文浪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有这样一对父子,子教父文化,父传子经验,他们并肩作战,共进互勉。
父亲唐易是项目安全总监,有着多年的工地安全管理经验。儿子唐京23岁,是安全员资料员。他们是父子、是同事、是师徒,更是朋友。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唐京每天跟父亲去工地查找隐患并负责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同时也教父亲一些电脑软件方面的知识。他们互为老师,默契配合,一点代沟都没有。
“农村出来的孩子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年轻人要吃苦,要学东西,在这里我可以把我的学到的现场经验传授给他。”、“老爸一天跑工地够累的了,一些繁锁的资料文字工作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做,也正好让老爸轻松点,不懂的地方就去他办公室请教他。”简单的话语是满满的父子情深。
在局指挥部“大干一百天”劳动竞赛中,贵州公司中老项目安全、优质、快速的完成了节点工期任务目标,获得局指挥部奖励,这些成绩与他们父子俩认真抓好项目安全保障工作密不可分。在中老铁路项目的建设者中,有这么一对特殊的90后“小夫妻”。忙碌中,他们没有浓情蜜意的浪漫,有的却是“比翼齐飞”的默契,为了共同的梦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他们用勤奋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诠释了相濡以沫的在工程建设中的体现与意义。
陈发亚是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技术主管,妻子杨应顺是项目部的试验员。他们是大学同学,也是一对携手共进的恩爱小夫妻,2013年大学毕业后,这对90后的小夫妻参与了3条铁路建设。4年来,他们夫唱妇随、相互支持、彼此信任、共同进步,建立起了幸福的小家,还有了可爱的宝贝女儿。他们最美好的时光就是晚上通过视频与女儿说几句话,小俩口虽然同在一个项目,却因岗位不同,分配在不同地点,相聚甚难。
“小胖”,名副其实,200斤的体重真名徐鹏。小胖是主动申请调来中老铁路项目,以前在贵阳工作,环境条件可都比老挝强多了,有人问他有没有后悔,他总信心满满的说:“我可没想过当逃兵,爽爽的贵阳确实爽,但是在这里我是真正全方位的得到学习,在我们队我是多重身份,机械员、材料员、安全员、测量员、施工员、技术员我都轮流着学。”
徐鹏的父亲2015年手受了重伤,快三年了一直在家里养伤,现在家中的唯一经济收入只靠这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撑起。尽管如此,但徐鹏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在前期项目临电施工中,没想到这个200斤体重的小胖子,二话不说放下测量仪器就开始往树上爬,一身的胖肉显得身体比树粗大,站在下面都感觉到他的汗水在往下掉,但他还是坚持的爬了一根又一根,迁通了空琅村隧道2号斜井的电线。小胖的乐观、敬业与担当撑起了对家人的爱,让人肃然起敬。
吴传鱼,贵州中老铁路项目工程部副部长。他是一个上班不考勤的顽固分子。每天早上八点,该项目全体员工都要集合点名,吴传鱼却几乎不参加考勤。项目总工程师廖永鹏解释说:“在前期施工筹备中,吴传鱼白天跑现场技术交底,晚上编写各种施工方案、开工报告、及繁琐的调度资料,还有对业主、监理、公司、局指的各种资料上报,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每晚加班到凌晨是不折不扣的常态化,小伙子很好爱学,也很能吃苦。为了能给女朋友更美好的生活,他努力打拼,希望攒够首付在贵阳买个房子,给女朋友一个温暖的家。”
白明勇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电工,平时兼职给工友们理发,而且是项目上唯一的理发师。他学过理发,还开过理发店,同事们知道他会理发,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都会来找他帮忙理一下,但是他从来不收钱。谈起这,他用一口地道的贵州话说道:“收那样钱哦,这些理发工具都是我从国内带来的,只要大家开心就好,这个地方太穷了,方圆二十多公里没有理发店,能帮助同事们理发我感到很开心。”这里的员工要理发得驱车到省城去,来回车程都是2个多小时,而且赶车特别不方便,去了理发店也不方便沟通,白师傅的这门手艺深得大家点赞!在项目,还有一个为大家提供服务的窗口,那就是医务室。医务室只有王医生一个人,他是四川人,这个医务室建立2个月了,每次来就医打针拿药的他都登记一下,到现在就诊人数近200人,大多数都是感冒和蚊虫叮咬。王医生说:“因为不了解当地药品的药性,因此治疗感冒和蚊虫叮咬最好的办法用老中医的拔火罐、刮痧,同时也定期对项目驻地进行消毒、再撒些驱蚊虫的药,上工地的也建议他们在鞋子上涂些防蚊虫叮咬的药,只要大家平时多注意,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
项目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远离家乡,一直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