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胡凯通讯员欧阳莉 9059天,是入路25年的他书写的奋斗轨迹;
4767米,是他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大写的人生高度;
3000余片,是他在中国高铁梁场浇筑出的箱梁战绩;
55天,是他创造的从浇注到架设第一榀箱梁的中国高铁建设纪录;
32天,是他创造的中国高铁梁场建设纪录;
两项技术成果获国家专利,有3项正在申报中;
一生,他从未停下奉献的脚步……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二公司银西高铁项目部洪德梁场场长张成。
朴实铁二代
张成,男,1966年8月出生,初中学历,中共党员,是典型的铁二代,1992年子承父业,投入铁路建设事业。
在张成的印象里,父亲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当开路先锋,倍受老百姓尊敬,是他心目中“最可爱的人”。1986年,张成到父亲工作的湖南郴州马田火车站探亲,父亲黝黑的脊背在铁路线上挥洒汗水的高大身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6年后,怀着对父亲工作的敬仰和“为国修路、为民造福”的热忱,张成正式成为了“铁军”的一员。对他而言,建桥修路是梦想,也是对父亲工作的传承。
1996年,张成被调往渝广高速公路项目部担任施工员。进场的第一个任务便是过水渡桥的施工,期限是一个月。这对于一个老练的施工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张成这个新手,偏偏只用了26天,这不禁让众人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
1998年6月,被调往株六复线。进场之初,缺乏机械设备和工具,为抢修便道,张成带领两个工班,借了铁铲和锄头,连夜奋战。持续4天后,十指肿得像萝卜,多处开裂流血。被指挥长曹贡新见到,一把拉过他,又爱又恨地说道:“张成,你个黑老粗,活要干,但也要注意身体,你赶紧给我养伤去。”谁知当天晚上,手上包了纱布的张成又跑到工地上。见到领导,张成憨憨一笑,“领导,我实在放心不下,不把活干完我睡不着觉。”
亮剑昆仑山
2001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张成主动请战。他往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说了一句话:“妈,我去格尔木报到去了。”
对年迈的母亲来说,格尔木在哪儿,意味着什么,全然不知。后几经打听,才知道儿子去建设世界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去了。后来母亲每次打电话,经常没说几句话,就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张成只好安慰母亲:“我是在山下工作,这儿氧气很足,风景也好,妈您大可放心。”实际上,张成所在的昆仑山海拔4767米,高寒、低氧、大风、冰雪交织,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每每说起对母亲的善意谎言,张成都深抱愧疚:“这是唯一一次我骗了母亲,我不孝,我常年不在她身边,还害她老为我担心。”年近半百的沧桑汉子竟眼角含泪。
报到第一天,领导就说:“张成,你是领工员,先去熟悉一下自己的管段吧。走路去,也好感受下高原环境。”从昆仑沟到南坡特大桥,4.6公里长的工地,张成足足走了3个小时。“头痛,喘不过气来,眼睛冒金星,两腿像灌了铅一样。”回到项目部后,张成就吊起了吊瓶。后来,为了尽快适应高原环境,他拖着十分不适的身体每天沿着工地走几圈,他笑称是“亲近环境”。一周后,他逐渐适应了高原反应,便主动承揽下管段内四座大桥中三座的施工管理任务。他经常披着一件军大衣,别着两个对讲机,流动在三座桥的工点间。工地上每天他最早到场,最晚离场,最忙的时候,他每天休息两三个小时,累了就睡在罐车上。施工员王德坤和他同一寝室,“老张一周能有三四天回来睡就不错了,回来也无声无息的,根本就不知道。”2003年,张成主管的这三座桥因内实外美,质量过硬获得了局样板工程。
梁场张教授
他用了8年,从一无所知,到成为高铁梁场的行家里手。如今,他处处被人称为梁场建设的“张教授”。
2006年至2014年,张成相继在武广高铁、京沪高铁和成绵乐客运专线担任制梁作业队领工员、副队长。尤其是在京沪高铁,公司首次面对900吨箱梁的施工,一切无经验可循。强烈的责任感,激发了求知欲,他边学边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13次带领技术干部到沿线制梁场观摩学习,一天一次技术座谈会。(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每天夜里,独自啃书本,并写满了厚厚的6本学习笔记,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施工方法及管理方式。
他将学到的知识和施工实际结合起来,自主改进了多项施工技术:通过改良箱梁钢筋整体绑扎技术,保证钢筋绑扎的精度要求,缩短钢筋的绑扎时间;通过加强对梁体检测和工艺循环时间的统计分析,合理组织劳动力,逐步提高了制梁模板的循环速度等。这一切,对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张成来说,付出可想而知。
天道酬勤,京沪梁场屡获好评,并被评为京沪公司首批“绿牌”。
有了京沪梁场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摸索,2009年张成受任成绵乐客专德阳梁场副队长。这个阶段,张成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积极推行梁场“工厂化”战略,采用先进的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将生产一片箱梁的79道大工序,逐步细化成可行性流水线作业的300多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管理成本。并配合完善了多项监管制度,加强过程控制,强化质量管控。创造性的开展了“随到随培”与“三层培训”相结合的工厂化培训模式,解决了生产受制于人员流动这一“老大难”问题。还指导技术人员精心编制了《制梁手册》,有效加强了梁场的“工厂化”管理。
2009年,德阳制梁场被成绵乐铁路公司授予唯一一家“先进制梁场”荣誉称号。
2014年7月,在京沈客专朝阳梁场筹备中,张成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从早到晚来往穿梭于工地现场,施工进度迅速推进。从7月21日梁场拌合站开始场地平整,到8月8日拌合站通过验收并生产第一批混凝土,期间只用了仅仅18天,再到浇筑全线首片900吨箱梁,前后仅花了32天。18和32,简简单单的两个数字,不仅开创了中铁五局的历史,还创造了中国中铁高铁建设的两项新纪录。验收当天,京沈客专辽宁公司总经理田利民对张成赞誉有加:“劳模办事就是靠谱。”
创新急先锋
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为企业注入科技动力。带着责任与使命,2015年6月,五局首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劳模张成创新工作室”,在二公司京沈客专项目部朝阳梁场应运而生。
在工作室揭牌当天,身兼数职的张成发出获,“要么不成立,既然成立了,那就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劳模工作室全体人员的共同想法。他们一腔热血,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取得瞩目的成绩。研制的橡胶抽拔棒穿管机,将传统的箱梁穿管作业,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不到3小时,人员从9人精减到2人,安全高效;研发的自动喷淋养护控制系统,可以达到无人值守设备自行运转的效果;还研发了钢筋吊具存放支架等多项“技术利器”,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有力助推了制梁工艺的改进、加快了制梁进度,而且直接创造效益近百万元,也为企业带来良好声誉。京沈客专辽宁公司组织全线施工单位到朝阳梁场进行自动喷淋养护现场观摩学习。“有的人是用力气干活,有的人是用脑袋干活。”2015年8月23日,局总经理张回家在观看了二公司张成劳模工作室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传奇仍然继续。2016年,张成转战二公司济青高铁临淄梁场,“全国劳模张成创新工作室”也在济青高铁继续绽放光芒。张成带领的创新团队一举拿下了钢筋整体吊装模架、接触网定位工装等5项创新成果,其中两项已被受理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高铁预制箱梁双面养护装置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60多万元。济青高铁临淄梁场也创造了55天通过国家认证、103天架设第一榀箱梁的全国高铁梁场施工两项纪录。
2016年7月15日,股份公司工会主席刘建媛为荣获贵州省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全国劳模张成创新工作室”授牌时,盛赞道:“张成创新工作室取得的成绩很显著,创新团队层次也很全面,是一个有思想、有计划、有目标、有团队、有制度、有保障、有体系、有成果的“八有”工作室。”
如今,张成又带领他的团队战斗在目前在建全国最大高铁梁场二公司银西高铁洪德梁场,继续着他的创新传奇。
甘做螺丝钉
2015年4月28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迎来了全国各行各业的2968名时代骄子,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宣读了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张成的名字时,这一刻的荣誉是属于张成的,更是属于整个中铁五局的。多年的努力,在这一刻化做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25年的坚持,在这一刻化做了无声的歌颂;英雄无泪,掷地有声。
他朴实得就像一块筑路石,用勤劳的双手,誓让天堑变通途;他沉稳得就如一条铁轨,满载责任与使命,风雨兼程25载,滚滚向前。他先后担任质检员、施工员、领工员、制梁作业队副队长、队长,先后参加了达成铁路、株六复线、青藏铁路、武广高铁、京沪高铁、成绵乐客专、唐津高速公路、京沈客专、济青高铁、银西高铁等数十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25年来,转战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平均每年300天以上坚守在施工一线,20个春节在工地上度过,用勤劳、朴实、奉献,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和价值。他多次荣获建设单位和公司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被评为青海省劳动模范。2006年7月1日,张成受邀参加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典,并受到原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2015年4月,他获得个人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张成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只干了一件事,做一颗修路架桥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