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919期 >2017-03-24编印

工地“简史”
刊发日期:2017-03-24 阅读次数: 作者:
成都公司后云川      谈起工地,人们往往会想到就是钢筋与水泥共存,噪音与尘土齐飞的建筑施工现场,然而从不同的时间角度去看待工地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如果能穿越到4600年前埃及金字塔的施工现场,除了对金字塔的造型叹为观止,想必更是对它的由来瞠目结舌,因为这仅仅只是为了给法老制作“棺材”,“呜呼,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在中国也有着秦始皇不惜一切成本动用举国力量修筑长城、阿房宫,当然最终走向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境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候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人们有胆量开始追求艺术。当时很多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教堂号称世界第一,极尽富丽与堂皇之能事,许多艺术家都参与修建,因此工地也总是与一些艺术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自三省六部制设立以来,工部(相当于我国交通部,水利电力部,住建部的结合体)一直掌管着国家的屯田、工匠、水利、交通等各项工程,所以工地的兴起总是与一些利国利民的工程有关。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民生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兴起更是造福人类。
  如果说思想观念对于工地而言是有重大影响,那么科技的进步对于工地的发展却是有本质的影响。在古代既有着“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艰苦环境,也不乏“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悲惨境地,好在力学、数学、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使得理论基础有更进一步的延伸;土木的分科使得每一个工序、环节有着系统的体系,相应配套的施工方案;大型机械的登场使得人们从艰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革新更是让工地进入一个新世纪,很多工序只需按个按钮便可完成……
  历史总是沿着既定的线路前进,拿桥梁的发展来说,先有简支梁,然后连续梁,连续刚构,再有拱桥,悬索桥,斜拉桥、混合体系。但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称之为圣人,他们将历史向前推进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比如家喻户晓的鲁班,据说钻、刨子、铲子、曲尺、锯子、云梯,划线用的墨斗都是他研究发明的,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并且每年设置“鲁班奖”来纪念祖师,鼓励后人。“土力学之父”太沙基则更不用说了,现
  代意义上的建筑,桥涵基础无一不归功
  于他在土力学方面的成就,我更觉得他
  是一位艺术家,毕竟土力学和其他力学
  不同,大自然土壤的复杂性,你必须和土
  壤一起生活,热爱它,观察它,不单在实
  验室里,还要在现场。唯有如此,方能揭
  示土壤形形色色的性能,而这些,是钻孔
  资料无从告诉你的……
  在今天,工地已今非昔比。不再是以一人之心诞生;不再是罪犯、俘虏的劳改所;更不再是以愚公移山的方式去完成它。相反,它是以经济大动脉的方式诞生,它是高校生、专业施工人员的锻炼天堂,很多工序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即可完成。
  前两天看到大学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世界著名桥梁欣赏》,里面不少让人叹为观止的桥梁,堪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我正好在梁场,我就在上面评论说我们造的是最朴素的简支梁,他却回我“朴素中的伟大,没简支梁就没有高铁,你们做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