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2911期 >2017-01-20编印

青春激荡浏阳河
刊发日期:2017-01-20 阅读次数: 作者:
——
  局长沙地铁3号线11标盾构成功穿越浏阳河记
  特约记者陈凯通讯员张振鹏喻奇龙朱莎莎      初冬时节,记者到电务城通公司承建的长沙地铁3号线11标盾构施工现场采访。一路上汽车在市里的高架环路上穿行,临近工地,远远望去,九曲潆洄的浏阳河水波荡漾,我们知道,电务城通公司的盾构成功穿越了这条河流。
  进入施工工地,项目经理黄志正在施工现场指挥施工,说话嗓门不大却字字掷地有声。一年前,记者跟黄志有过一次照面,那时他正负责局长沙地铁1号线1标工程施工。1971年出生的黄志,面容清瘦,中等身材,皮肤较黑,一双深沉果决的眼睛透露出一种毅力和定力,整个人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沧桑许多。为了研究盾构施工,他带领项目团队攻坚克难,持之以恒,我们能从他脸上的皱纹中读到艰辛和不易。
  来采访之前便已听闻该项目在穿越浏阳河施工时曾发生涌水险情,所以刚到工地,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当时的状况。
  “在如此复杂的地层地质条件下进行盾构掘进施工,况且还要让庞大笨重的盾构机进行曲线爬行,要说一点意外情况都没有,实在是太难了。但人命关天,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在施工前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大投入购置了应急设备和物资,所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施工风险和突发状况。”谈及一个月前的那次险情,项目经理黄志淡定且自信地向记者介绍。
  黄志的回答顿时让我们感觉之前的担心有些多余了,但是这种自信源自哪里?
  盾构机始发难,双曲线始发难上加难。
  要知道长沙地铁3号线雅长区间可谓是全线的“卡脖子”工程,我们从雅长区间的线路走向便可以一窥端倪。“这个盾构区间路线地面环境十分复杂,光是穿过的居民小区就达6个,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很密集,还要下穿大桥桥桩、斜穿浏阳河,盾构机要进行双曲线始发和到达,中途盾构机还要进行3-4次幅度比较大的‘转弯’……”黄志介绍说。
  这种环境下,在地底下开盾构机打隧道,谈何容易!这对盾构机的施工安全和工程施工的精确度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
  “一般情况下盾构机在地下都是走直线,但雅长区间特殊的地理条件,偏偏要求盾构机实行双曲线始发,在直行掘进之前就先要转一个大弯。转弯对于重达几百吨,机身10米长的“大块头”来说,难度非常大。双曲线始发,通俗一点讲,就相当于开汽车时在一条弯曲的下坡路上进行起步,若控制不好,就会造成盾构机栽头,甚至偏离路线酿成事故。”项目总工程师张松对记者解释说。
  今年尚未满30岁的张松是个新疆小伙子,1米80的大高个,英俊帅气,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鲜肉”。但其实,参加工作已经7年有余的张松算是个“老工匠”了,他先后在南京、大连、深圳等地从事地铁建设,是从工地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一个“技术控”。
  为使盾构机安全顺利始发,张松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最终敲定了施工方案。整个过程中,盾构机将沿着半径为450米圆曲线的割线始发。张松带领团队经过悉心研究图纸和精确计算,决定将反力架及始发基座倾斜度控制在15‰~18‰,确保从始发至盾体具备调整姿态的过程中盾构姿态不超限,同时调整翻板长度,提升密封效果。盾构始发前,对掌子面进行适当处理,使其基本与刀盘平行,从而控制刀盘受力情况及姿态。掘进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掘进参数,加强地面监测,制定应急预案,时刻准备化解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险。在大家的努力下,盾构机安然无恙地实现了双曲线始发,准确进入预定路线掘进。
  盾构施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在地下进行创造的艺术。
  时光回溯到2016年11月14日,浏阳河河床地下10米,长沙地铁3号线雅雀湖站-长沙大学站左线盾构机掘进施工现场。盾构机尾部突发局部漏浆、涌水、涌砂现象,同时地上河面巡视人员报告河面出现气泡。项目启动盾构机过河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措施,成功化解险情。
  隧道涌水?就是外行人听到“涌水”这两个字,心中也不禁猛地一颤。水火无情,盾构施工最怕的就是涌水,即使盾构在正常地层掘进,若发生地下水涌水都够“喝一壶”的了,更何况是在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下面,要是汹涌的河水倾灌到盾构机内部,那可就真成了“一锅端”了。
  “之前的那次河底险情,应该是由于地质突变造成的。”看我们满脸疑虑,盾构作业队队长叶尔特解释说。跟叶尔特相识4年,印象中他性格直爽,精明干练,是个永不服输的工作狂,干起活来有股倔劲儿。
  “详勘报告显示,浏阳河底隧道洞身地质为全断面强风化板岩,但是我们掘进过程中出现喷涌、上部土压增大、掘进速度变慢、渣土异常等现象,经过渣土取样分析,该段实际地质以砂卵石为主,实际情况与地勘资料不一致,应该是浏阳河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叶尔特爽朗地笑着说,丝毫没有注意到他那一双眼睛熬得通红,让人看着有些心疼。
  事实上,浏阳河底地质条件本身并不理想,盾构下穿浏阳河段地质有素填土、粉质粘土、中砂、卵石、强风化板岩及中风化板岩,地质条件很复杂,而且隧道洞身位置常处在岩层交界处,岩层缝隙多,隧道上方河床最浅覆土约10米,裂隙水较多。更为不利的是盾构机行进路线平曲线为直线,竖曲线为28‰下坡转5‰下坡,隧道一直处于下坡段,隧道外水量较大并流向刀盘方向,容易形成喷涌。
  项目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学攻关,每天召开盾构施工专题研究会,汇总施工数据资料,对掌子面出土状况、盾构姿态以及地质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认真研究每一条应急措施,把施工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风险都化解在掘进施工前。针对河底特殊地质及涌水现象,项目部采取了每3环施作止水环及往土仓中添加聚合物等措施,有效减小了喷涌情况。
  采访中,黄志想起项目进点之初跟公司总经理吴继华的一席谈话。那是刚接手项目时,面对工程施工复杂的环境和风险,黄志内心是没底的,他曾向领导汇报:“领导,我干了这么多项目,从没有像这次这么纠结,心中总是如履薄冰,不知从何下手。”
  “盾构施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在地下进行创造的艺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们手中的金刚钻就是科学、技术、经验和态度,拥有这些法宝,施工就没有问题。即使存在风险,我们也能很好地控制和解决!”当初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诫,黄志始终铭记在心。
  现在看来,正是施工中持之以恒的科学攻关和严谨细致的风险管控,让黄志的内心从进场之初的惴惴不安变成了现在的气定神闲。
  成功穿越浏阳河,他们平均年龄27岁。
  采访时,项目党工委书记喻奇龙特地走过来对我说,“项目部施工生产的主力军是群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他们常年坚守在地底隧道施工,隧道内工作枯燥无味环境差,尤其通风条件受限,夏天时盾体内温度比正常高很多。但这群年轻人抛却外面缤纷生活的诱惑,放弃节假日,默默无闻地在工作岗位上挥洒着汗水,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由于工期紧,项目人员都是跑步进场,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连自己的办公驻地都没有,甚至现在还是跟兄弟单位合署办公,有时想想,真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喻奇龙有感而发。
  “其实当时最紧缺的还是人,项目刚组建那会儿,只有项目班子几个老同志带着一群刚毕业的大学见习生,大学生一脸稚气,连盾构机长什么样儿都没见过!”喻奇龙说。
  为了使大学生尽快成长,满足施工岗位需求,项目部围绕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保稳定、育人才、创信誉,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实行导师带徒,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对大学见习生进行“一对一”帮带,同时把项目青年委任到管理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学知识、练本领。就这样,这群年轻人每天活跃在工地,穿梭在机器轰鸣、阴暗潮湿的隧道之中,为保障施工生产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一个项目下来,这群原本青涩的大学生渐渐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了,与还在其他单位当助工、打下手的同学相比,他们大多处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关键岗位上,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2016年12月2日,长沙地铁3号线雅长区间左线盾构机安全穿越浏阳河底,项目部人员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鼓掌欢呼,喜极而泣,相互拥抱,如释重负。
  作为局外人,我们无法亲身体会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团队长期以来背负的责任和压力,流下的汗水和泪水,只能为他们狠狠地鼓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