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公司承建的黔张常铁路邓家湾隧道施工纪实
通讯员魏元滨王伟 11月5号上午10时38分,随着“轰”的一声炮响,经过415个日日夜夜的紧张有序施工,由五公司黔张常项目部一队施工的黔张常铁路邓家湾隧道提前107天贯通了。那一刻,邓家湾隧道进口鞭炮轰鸣,烟花四起,龙山县水沙坪片区的铁路建设者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打开协调新局面
协调沟通是黔张常铁路邓家湾隧道施工建点的首难。该隧道位于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四省交界处,涉及到茶园村、沙坪村、新场村、老场村和干坝村五个村庄4000多户。这里贫困落后、交通不便、民风彪悍,土家族、苗族和汉族杂居,他们与外界接触沟通较少。
起初征地拆迁时,许多村民不配合、不理解,经常自发采取堵路等过激行为要挟。在不少当地村民观念里还或多或少存在“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糟粕陈旧思想。因而就衍生了“在我们这修路就得用我们的车、用我们的人、用我们的沙石料”等诸多不合时宜的无理要求。因处于四省交界处,政府协调难度也培增,协调工作难以立竿见影。2015年6月28日发生的堵路事件,就长达两个多月,致使弃碴便道被堵,被迫将洞碴弃往它处。队长、书记现场协调,险些被部分村民殴打。
面对种种困难,黔张常项目部绷紧遵守群众纪律这根弦。项目经理张登林、党工委书记刘魁、分管副经理李江把对外协调当着头等大事。他们研究对外协调方案,制定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外部环境和谐稳定,力尽所能减少或避免施工过程中给村民利益造成的影响。遇到棘手难题,他们紧紧依靠县、乡、村当地政府,取得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保持及时有效沟通,建立有效缓冲环节。同时,走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亲访百姓诉求,通过村级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了解社情民意,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村民对重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项目部力所能及主动为当地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拆迁、建房、修路、用电等各方面为当地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2016年3月28日,拆迁百姓茶园村王生贵盖新房填地基,需要临时用一下挖机,项目部及时帮助解决。当得知沙坪村需要临时修基坑道路,该道路正巧一队施工也要使用,不等百姓开口,项目部就主动安排将路修好。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部一年多来共接待当地群众来访140余次,化解路地矛盾90余次,解决堵路等纠纷21次,没有发生一次管控失衡现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尊重。
探索管理新模式
黔张常铁路邓家湾隧道管理模式创新,是施工管理中的又一难。黔张常一队为了贯彻落实局管理创新要求成立的“自建型架子队”,组建伊始就备受公司领导的关注。面对管理创新模式,首先表现出的难点就是思想不统一。虽说自建型架子队人员基本上是自已选择,但差强人意之处却很多,比如管理上总是按老的思路、办法去工作。其二是金钱第一。各班组实行单独核算后,大家增强了算帐意识,但同时也表现出大局意识不强,各自为阵现象。其三是队级职能难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如人员调配、设备调整、物资材料供应及混凝土供应等不能按时按期就位。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队党政工团上下一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综合管理、劳务分包管理,、规范作业行为,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及工期要求。同时,根据项目部《合同管理制度》、《劳务分包管理制度》、《验工计价管理制度》等劳务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以我为主、先内后外、合理有序、总量控制”的原则,施行“五同”管理。通过合理合法合规的一系列综合管理,展示出“自建型架子队”管理秩序和精神风貌。
宝剑锋从磨砺出
喜悦往往来自辛勤的付出。
当邓家湾隧道贯通时,整天泡在隧道里主管生产的副队长陈贵平高兴地说:“隧道终于通了,今年可以回家好好过个年了。”是啊!在14个月的施工中,陈贵平没有回过一次家,就连心爱的妻子住院手续,他也没能在病床前陪护,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看着妻子,临了一个坚强如刚的大男人也悄然落下了泪花。类似陈副队长的故事,工地上一问一大把,可大家不愿细说,要回报就必须有付出,经历的风险、压力和奉献大家似乎司空见惯、不值一提。
面对黔张常铁路公司工艺工法标准高、要求严、督导密,一队参建员工科学组织施工,优化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资源调配,实行奖勤罚懒,坚持月度考核,先后辞退和调整数名管服人员。一队班子紧紧围绕项目部施工生产计划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不分职务身份拉开档次重奖有功人员,立人本、促和谐、树新风。为落实提质增效,一队每月都要组织一次成本分析,并在全队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奖励有功技术人员和合理化化建议取得实效者。在奖金分配时重点向能力强,工作积极的同志倾斜,同时以班组为成本单元认真进行成本核算,推行修旧利废,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用电管理以分管控空压机、通风机使用等关键环节,节约了资源,压缩了管理费开支。
技术主管昌伟安总结说:“自去年八月到现在,一队连续十个月超额完成了施工生产任务,邓家湾隧道在五类围岩地质不佳的情况下,每月保持了七十米以上成洞均衡值,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经过管理模式创新,一队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在五公司黔张常一队不再是要求,更是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劳有所累,劳更有所获,安全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外部关系和谐稳定,施工进度状态良好,现场管控井然有序,合同工期目标保证,员工收入稳中有升,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展示了良好的整体施工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