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司丁钰凤 在培训机构代课,和几个五六年级的学生谈起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一个六年级的男生调皮地问我:“丁老师,你读的书肯定不少吧,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的?”被问到的那一刻,我怔住了。课后,关于阅读,我想了很多,不禁想起了我的阅读经历。
我从小就喜欢认字、看图画。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村头的老爷爷摆连环画赚钱,看一本一毛钱。那时候零花钱不多的我,很早就有了经营意识,选书的标准是看哪一本书比较厚,因为厚的书相对划算,看的时间比较长。然而,因为年纪小,认识的汉字少,选的那些厚书连图画都是黑白的,因此除了看看图画,故事情节倒没记住多少。慢慢地,村里面比我大一些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彩色连环画,其中一个竟然有成套《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那一本本彩色的书犹如潘多拉魔盒般吸引着我,让我羡慕不已,也让我一天到晚跟屁虫一样地跟在他身后“哥哥长、哥哥短”。
初中时代,机缘巧合,我遇上了一位同样喜欢看书的同桌,她妈妈是学校的老师,家里有很多藏书。那时候,我对书没有多大的选择,一般是同桌看什么,我就跟着看。在那三年的时间中,我们看完了三毛全集,叫嚣着要跟着三毛去流浪。在《雨季不再来》中,我们感受了三毛从青涩敏感到智慧成熟的蜕变。在《万水千山走遍》中,我们跟随三毛的脚步,来了一次世界各地的纸上旅行。在《撒哈拉的沙漠》中,充分领会沙漠的的人情风俗以及神秘气息。
后来,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就更加离不开书了。因为新闻专业要求涉猎广,军训一结束,一本涵盖文学、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书籍清单就到了手上,加起来足足一百多本,况且每学期还要有针对性地完成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书面作业。在这轻松而又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国内的《二十五史》、《红楼梦》、《三国志》、《家》、《四世同堂》等和国外的《飘》、《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等大块头一本本地啃完。不过由于是任务式的、为了学习而选择的阅读,许多书看过之后印象不是特别深刻,甚至有一些国外小说看完之后连名都忘了。
当然,大学四年除了专业要求看的书,我也在图书馆找到了许多自己喜欢看的书。读《爱的教育》,在这本献给九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中,我走进了安利柯的世界,找到了爱,并在爱中找到了教育;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对维特的多愁善感感同身受,随他一起在内心的激战中试图找到出口,进而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更加热爱生活;读《麦田的守望者》,我在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世界中体会了愤怒与焦虑,从他身上学会了理性看待生活。我也一口气看完了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系列,圆了高中时代想看不敢看的梦想,畅快地过了一把武侠梦。
毕业后参加工作,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长篇的大部头小说接触得很少了,零星的阅读也只是《读者》、《人文地理》等休闲类的书籍才会偶尔出现在我的床头。但是我依旧习惯了每天睡前拿着书本翻一番,有时候会因为工作有针对性地看看公文写作等书籍,有时候就是翻翻纯粹的休闲杂志,平复自己白天浮躁的心。
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也不知道这些年看的书是否影响到了我的人生。想到了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的叮嘱:“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学习如此,阅读亦是如此。当阅读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谋心,当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般寻常,我们又何必心存担忧。
想象中,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看到了那个扎着羊角辫、两眼放光地望着哥哥手里彩色连环画的小丫头,看到了那个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看课外书的姑娘,嘴角笑容满满。
我想,现在懒懒地坐在阳台上,一杯茶,一本书,这就是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