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公司孙健 我是一名老员工,有32年的工龄,同时也当了32年的老通讯员,从1984年开始从事写作、采访算起,历经32年寒暑,我由那时人们称呼的一名通讯员“新兵蛋子”,到今天人们亲切地称呼我为通讯员“老兵”,称呼我为“老师”,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也倍感自豪。
说起从“新兵”到“老兵”的通讯员成长之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许许多多让人感动又难忘的故事。
横南线:芦岭“山瓜”甜又甜
1993年横(峰)南(平)铁路开工建设,该线是福建省第二条出海铁路交通线。
横南铁路芦岭隧道是一处二分处3队施工的长大隧道,施工地质复杂,任务艰巨。当时,战斗在芦岭隧道的职工们却很快乐。在夏天,我去队上采访,工人们就用芦岭隧道山坡上的“山瓜”招待我解渴。我为工人们的热情所感动,为工人们的乐观所感染。为此写了《芦岭“山瓜”甜又甜》的新闻。新闻见诸报端后,被工人们传为一段佳话。工人们说:“没想到我们芦岭隧道山坡上产的“山西瓜”那么甜,被你一宣传竟然成了人们夏季里茶余饭后招待客人们的上品啊!”
西康线:狮子岩下挖“故事”
西康铁路3年奋战,铸就中铁五局一块永恒丰碑。我在采写题为《丰碑》的报告文学一文中,深入到分处和队上进行现场采访。记得在挖掘工人们如何战胜长大隧道——狮子岩发生突泥涌水的新闻故事时,为了让故事更有可读性,我除了全方位采访隧道机械化队的人们表现出的感人故事外,还到当地老百姓家去了解“狮子岩”地名的由来,老乡说:在我们这,曾经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据说,在远古时代,当地老是突发山洪,人们就祈祷菩萨来拯救,后来,菩萨收走了偷偷下凡在人间的那只作怪的“狮子”,并把其中的一个山头变成了“狮子岩”,以此保佑当地山民,福泰民安。我把这个神话传说写进了战胜狮子岩隧道发生突泥涌水的报告文学中,使报告文学故事性更强,也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
内昆线:12个鸡蛋的故事
1988年内昆线建设如火如荼。我在采写《乌蒙赞歌》报告文学的新闻故事中,遇到了我最难采访的新闻人物---罗德福。他时任一处内昆指挥部总工程师,罗总工作扎实,亲力亲为。但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言谈。为了采访好这个内昆线参战的“重量级”新闻人物,我前后花了3天时间,从他身边的同事“迂回”了解他的工作故事,最后再和他“面对面”地采访:我使用了“三不”采访“杀招”。即:不用笔记本记录,用脑记;不直接提出采访主题,采用循序渐进引导;不正面采访,只聊天叙旧。终于获得了想要的采访内容。还记得罗德福在接受我的“聊天叙旧”采访时,心态轻松,侃侃而谈。就这样,我捕捉到了在内昆线前期打前站时,一处指挥部为了修建从山脚到山顶的22公里长的进山便道,他带领18名施工技术人员及当地向导,带着砍刀、水、干粮一路披荆斩棘,从早到晚花了1天时间,才到达10公里处的半山腰的一户当地老乡家,干粮和水全部用光,晚餐没有着落,饥肠辘辘。由于当地山民太贫困,在山腰人家根本就买不到可以吃的东西。只买了12个鸡蛋和几十个土豆。山腰人家,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也不肯卖给这些铁路“外乡人”吃,因为,这只母鸡还要留着“下蛋”换“油盐”钱用。这12个买来的鸡蛋煮熟后,18个进山的“汉子”根本轮不到人均1个,就这样,以罗德富为首的进山“队长”,把鸡蛋开始从他自己手里一个一个往下传,你推我让,谁也不愿意吃,都说吃土豆。最后,罗德富以“命令”的方式下达:“都别让了,按年龄来,从最小的年龄往上推,把12个鸡蛋分完,第13个人开始分土豆……”由此,我写了一篇《12个鸡蛋的故事》。《乌蒙赞歌》报告文学出版后,与新闻故事当事人罗德富再次相聚时,他心情无比激动地对我说:“感谢老兄!你写的12个鸡蛋的故事太真实了,当时就是那个场景。”
水柏线:松河新闻上“联播”
松河隧道是水柏铁路线上第一条6公里以上的长大隧道。隧道胜利贯通后,一公司领导要求松河隧道贯通的消息一定要上贵州卫视“新闻联播”,并以此条新闻的播出,配合一公司在成都市正在进行的招投标工作。
接受新闻采访任务后,我迅速赶到隧道现场,积极组织采访。为了确保新闻质量,我对新闻“同期声”出镜人物进行了认真挑选准备。在隧道贯通之际,我采访了隧道两方的当事者。接着,把新闻材料以最快的速度送往贵州卫视新闻采访部进行采编。到达贵阳后,我带着新闻资料去采编部编辑资料,当时的编辑科科长黄胜男说:中铁五局的新闻我们全力以赴进行编辑,由于“抢”时间到达贵阳,终于在新闻联播播出前30分钟,把松河隧道贯通新闻编辑完毕。在新闻联播播出后,四川投标组传来消息:成都市场投标中标。至今,松河隧道贯通的新闻配合招投标的案例一直在我脑海中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