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887期 >2016-07-29编印

昆仑山精神的传承
刊发日期:2016-07-29 阅读次数: 作者:
一公司
  王正武
        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曾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中国的高原斗士打碎了他的鲁莽断言。如今,这种“昆仑山精神”还在拉林铁路上继续传承。
  上午8点半,岑明拖着疲惫的身体,从藏嘎隧道走出来。呼吸着稀薄空气,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修建青藏铁路时的昆仑山隧道。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缺氧。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施工背氧气罐,打个电话要跑下山。手机根本用不成,到了格尔木才有信号,从山上下来有一百多公里啊。平时(手机)都拿来当闹钟用。
  2002年9月,这条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昆仑山隧道贯通。但没想到,8年后,岑明又加入了拉日铁路修筑大军。如今,50岁的他,出现在拉林铁路藏嘎隧道内。
  “什么地方需要人,就到哪个地方去。这一生也没遗憾了。”
  “90后”的晏克标,去年来到藏嘎隧道施工队。第一次上高原,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他有些动摇。可看着年过半百的老岑挥汗如雨,小伙子决定留下来。
  “把拉林铁路修通了,西藏交通就方便了。这点苦不算什么,把这里干完再说”。
  受感染的,还有架子队里唯一的女同志余湘娟。她说“老岑这么大年纪还在这里干,真能吃苦。我刚来单位上班的时候,来两天我就开始哭,哭得我妈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了,后面就习惯了。”
  因为岑明,依然坚守在西藏的,不止晏克标和余湘娟两个人。在拉林铁路的建设者中,像岑明这样的老资格高原斗士,也不止他一个。
  局拉林铁路三标四项目部第六架子队队长龚浩说,正是这些老人,当年的“昆仑山精神”才得以延续。正是这些老人,竖起了一面旗帜,给年轻人传输正能量,起到了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