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司
陈慧
近日,笔者在项目宣讲时,耳闻一个有着二十多名员工的架子队,因一名测量员辞职后,整个队就出现停摆,没法作业的事情,令人很是费解和深思。
笔者综合近两年来项目人员管理情况和各方反馈回来的问题,深究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认为是“三多三少”现象在作祟。
一是领导岗位多,作业人员少。缺少干活的员工,领导们往往不知所措,处于闲置状态。二是理论型员工多,实践型员工少。一些员工只会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一旦实践起来则反映出其基础不牢,做事浮夸,知难而退。三是表现型员工多,实干型员工少。表现型员工只会安排指挥他人行动,将他人成绩据为己有并且邀功请赏。
“三多三少”现象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性失衡,不利于人才开发和成长,严重时还会造成人才流失,从而给企业带来有形资源浪费和无形资产损失,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想激发人才活力,突显人才效益,必须首防“三多三少”现象的蔓延。
克服“三多三少”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从体制入手,首先企业决策者必须更新管理观念,尊重理解人才,杜绝各类不正之风,斩断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各类关系利益网,引导健康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其次人事部门应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发现员工的长处,合理配置工作岗位和合作团队,并为合作团队搭建起快速成长平台。最后企业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必须考虑人际交往的公平、程序的公平以及结果的公平,维护人才的公平感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从机制方面入手,坚持突出业绩导向,以业绩评价为核心,进一步健全“素质能力、履职表现、工作业绩”三位一体的人才评价体系。把素质能力与岗位资格相对比,重点评价“能不能干”;把履职表现与职责要求相对比,重点评价“肯不肯干”;把工作业绩与绩效目标相对比,重点评价“干得怎样”。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对重要岗位上的人才要建立定期述职报告制度并建立考评档案。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要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导向。
今年是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的攻坚年,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克服“三多三少”现象,才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才能确保国企的提质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