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司徐勇 风和日丽,捧一本书,品一杯茶,静享一段光阴,多么愉悦惬意的生活呵!然而自从参加工作后,便很少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看书的内容也局限于培训考证之类的专业书籍。有时候下定决心淘本书来看,却又无从下手。一来不知道看什么书,二来着实静不下心来看。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年均书籍阅读量不超过6本,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反观自己,一年可能连6本书都没有看过,为何阅读量如此之少?时间究竟去哪儿了?细想,也不是没有阅读,刷刷微信,看看公众号,浏览网页新闻,时间就这样被消耗了。面对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现象,有学者将伴随而来的阅读方式称之为“浅阅读”,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传播载体的更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甚至提出了“退微信保智商”的呼声。实则,传播工具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个人如何善用传播媒介,进行有益阅读。
首先,阅读什么?阅读范围可以包罗万象,专业方面书籍固然要看些,然文、史、政、经、哲也要读些,既要丰富专业知识,也要丰富情感心灵。但阅读内容却不可不经选择,阅读内容亦有好坏之别。譬如,微信公众号如此之多,有一些传播内容空洞无物,索然寡味,尽是些口号式的心灵鸡汤,时间倒是花费了,有所裨益的却着实不多。所以,要有选择性地阅读,多读些有益的内容。
其次,如何阅读?一是指阅读的介质,到底是电子媒介阅读还是通过纸质媒介阅读?其实,阅读方式大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既要浅阅读也要深阅读。不管是电子媒介或纸质媒介,只要有益于知识丰富的形式均可采用。对于资讯类的消息,大可一瞥而过,进行浅阅读即可。而对于一些有深度的,需要静心思考的,那么就要细嚼慢咽,进行深阅读了。二是指阅读的心态,很多人阅读的目的性很强,总想要通过读一本两本书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效果不明显,便心浮气躁。其实,知识的积累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九层之塔起于累土”此之谓也。所以,阅读要静得下心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总比不读好,多读总比
少读好。常说“眼界决定境
界”,一个人的眼界无非来
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
个人的直接生活体验,但
往往囿于各种因缘际会,
个人的经历彼此不尽相同,个人人生体验自然迥异。另一个就是通过阅读获取的间接经验,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阅读的权利是平等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去感悟别人的故事,进而丰富自己的阅历。
套用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生活不止苟且于眼前,还有诗和远方”,然阅读就是让你感受诗意般生活,走向远方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