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版:党群园地总第2861期 >2016-01-22编印

可以防微杜渐何必“刮骨疗伤”
刊发日期:2016-0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蒋修妮
         最近,在一公司开展的机关部门履职效能监察工作中,履职效能监察部门对三个履职不到位、存在内控风险隐患的部门,采取了绩效考核降为C级、部门负责人在全公司进行通报批评的处罚。通报一经发布,引起公司内部一阵波澜。这是该公司自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以来,开出的最严厉“罚单”,具有“刮骨之痛”。
  从通报中可以看到,所有被查出的问题都是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避免的,所有问题的来源都是在一次的“无所谓”、两次的“没注意”、多次的“就这样”,发展到最后“补不起,改不了”,从而被查出,被通报。就其原因,是部分单位及个人在部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关注当前的重点工作,忽略了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小节,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纠偏而造成的,结果积压的问题越来越多,台帐越来越混乱,临到检查却无从下手,小毛病变成了大问题。
  在这里,引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可能更为贴切。扁鹊认为其长兄医术最好,仲兄次之,自己最差。因为其长兄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名气无法传出去。其仲兄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人们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而他自己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负有盛名。但实际上治病于未发,才是最高境界。
  和治“未病”一样,在公司和上级单位开展效能监察前,职能部门内部就应建立起常态化的自我监督修复机制,把效能监察“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提前作用于各部门各岗位,自动开启部门内部的“漏洞查找功能”,以一月或一旬为周期,拿出专门的时间对各自岗位的工作进行细致梳理,除去完成的重点工作,还有那些平日里“避而不提”、“能拖就拖”的基础工作没有完成,一番梳理过后立即着手整改补漏,及时把问题闭合在最小范围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只是自动回避,一错再错,将错就错,待到病入骨髓,用制度性和强制性的手段接受检查时,得来的只能是“刮骨疗伤”般痛彻心扉的教训。
  效能监察只是监督日常工作的一种手段,能否“泰然面对”,考验的是每个人是否把“红线”牢系在心里,把职责行动在手上,只有做好本职工作,规范业务流程,不留缝隙和“细菌”,断绝细微失误引发的持续“感染”,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和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为公司管理运作提供健康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