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783期 >2014-06-18编印

童年的端午
刊发日期:2014-06-18 阅读次数: 作者:

孙 健 摄<br />

一公司王正武      又是一年端午节。
  参加工作近二十年了,已习惯在工地上过端午节,留在脑海里的总是一幅幅壮阔雄浑的图景:有时在雪域高原,体验战斗在冰川峡谷的豪情;有时在深山绝岭,感受开山劈岭的壮志;有时在大漠边陲,品尝施工如火如荼的快意……今年家中发生变故,父亲4月辞世,母亲随二弟到桂林养病,童年过端午节的情境便时常浮现在眼前。
  老家地处贵州黔东北山区。端午时节,正是犁田插秧、下地锄草施肥的农忙季节。儿时,父亲长期在铁五局的工地上,很少有时间回家。端午前夕的周末,母亲便做了过节安排,我和弟弟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粽叶。家乡的粽叶竹是野生的,大多生长在高山的悬崖陡坡处,采粽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天刚蒙蒙亮,我和弟弟背着小背篼就上山了。背篼里有作午餐的麦粑,一条采粽叶时用作安全带的绳子。崎岖蜿蜒的山道两旁,是吸足了雨水疯长的荆棘与杂草,远望群山起伏的姿影隐藏在白雾之中,恍如仙境。采好粽叶,已是晌午时分。此行收获的除了背篼里青绿的粽叶,还有我和弟弟身上被桠枝、荆棘擦挂的小伤口。我们闻着背篼里粽叶散发出的竹香味,仿佛看到刚出笼的粽子,早把身上的疼痛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想起来,我们的孩子是没法体验到其中的艰苦和乐趣了。
  下午,母亲把刚采摘来的粽叶用清水洗净,糯米、绿豆、花生等粽子的原料浸泡后滤干,就进入包粽子的程序了。母亲动作很麻利灵巧,三下五下就包好一个粽子。我和弟弟开始学包粽子时,忙得手忙脚乱,粽子外相臃肿松散,很是气馁。这时候,母亲就鼓励我和弟弟,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要认真,有耐心。其时,我和弟弟似懂非懂。许多年以后,这句话还深深地印记在我心里。母亲没有文化,如今回想起母亲教给我的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仍是滋养我不断成长的营养。
  那时农村没有丢下农活呆在家里过节的习惯,端午节正是农忙时节,大家都是在田地里劳作过节。有时候端午节恰逢周末,天一亮,母亲就带领我们兄弟到地里给包谷薅草。中午,母亲提前回家煮饭,然后再送饭到地里,一家子这样在地里“野炊”,一甑子包谷饭,一大盆素干板菜(蒸饭时,用甑脚水煮熟的风干的青菜),蘸着辣椒水吃,味道倒是很清爽。母亲慰劳说,晚饭吃水豆腐,吃肉。每年端午节,寨子里卢屠户都会杀一头肥猪,走村串户叫卖。那时候,绝大多数人家经济都很拮据,人口多的人家买两三斤,人口少的人家只买斤把。母亲干活似乎不会累,太阳落山也不肯收工,一家子点着煤油灯过端午节。母亲做的水豆腐又嫩又香,鲜猪肉更好吃。我很矛盾,怕吃又想吃,因为一吃水豆腐就拉肚子,一吃鲜猪肉就身上就发疹。特别是发疹很痛苦,皮肤奇痒,浑身是疹子,两三天才消失。每次发疹,母亲都要把门窗紧闭,不让吹风。
  工作以后,很少和父母一起过端午节了,心里常有一种愧意萦绕,儿时过端午节的记忆便飘然而至,渐渐有泪迷糊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