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746期 >2013-09-11编印

恋爱豆腐果
刊发日期:2013-09-11 阅读次数: 作者:

图片1

贵州公司肖杨      爱吃贵阳的小吃,尤爱遍布于街头巷尾的恋爱豆腐果。
  通常是穿着干净整洁的中老年妇女,推着小车在街头不紧不慢地穿行。从来没有叫卖的吆喝,却有络绎不绝的食客。她们用一根薄竹片或者小刀将烤得嗞嗞作响、松泡鼓胀的豆腐果侧面剖开,便可看见里面娇嫩洁白的豆腐,再填进与之相配的调料,香味顿时扑鼻而来。此时趁热品尝,外皮香脆绵软兼备,内瓤细嫩爽口,可谓外脆里嫩、咸辣爽滑,满口喷香,不失为一种味觉享受,叫人欲罢不能。
  恋爱豆腐果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点豆腐的水要井水豆腐卤,要陈年的老酸汤——通常都是店家自己泡制,这样制作的豆腐才会质地洁白,细腻有韧性。豆腐切成长方块,用碱水浸泡一下,拿出放在竹篮子里,用湿布盖起发酵12小时以上,等到用手触摸稍有粘性感觉即可。烤豆腐的燃料宜用锯末而忌用煤炭等。将铁制烤床抹上油,豆腐块放在烤床上不停地小心翻动,避免烤糊和损坏,至皮色黄亮即可。烤制时需用小铲翻动,并不时在烤床上抹一点油,这样既可防止豆腐果粘连,又能使其表面光滑,色泽黄亮。蘸水是恋爱豆腐果的“灵魂”所在,它的配制就更讲究了。辣椒粉要正宗的贵阳花溪辣椒,而配料用的折耳根则产自贵州山野,除此之外,还要加上野山葱、姜末、蒜末、酱油、食盐、味精、麻油等,经精心调制,就成了一味美味可口,带着浓郁山野特色的调料。
  恋爱豆腐果是贵阳的名小吃,也确实是地地道道贵阳人的发明。起初名叫烤豆腐果,至于为何赋以“恋爱豆腐果”的雅名,还要追述到抗战时期。当时,我国北部、东部、中部的大片国土已沦丧日本侵略军铁蹄之下,贵阳地处西南大后方,距离当时的陪都不远,亦成为日军袭击的重点。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丰夫妇,在自家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制作烤豆腐果,并拿到别处设摊和沿街叫卖,维持生计。每遇空袭警报,城中居民便扶老携幼,逃到郊外的林中避难,张家这几间茅屋便成了人们的临时避难所。由于警报时间太长,躲避空袭的人们早已饥肠辘辘,警报解除后,张家的烤豆腐果成了他们解馋充饥的美食。那时的豆腐果一个铜板可以买两个,甚为便宜。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便走。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他们由陌生到相识,由相识到相知,再由相知到相恋。虽然是在抗战的非常时期,却成就了很多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浪漫佳话。久而久之,人们便说吃烤豆腐果为吃恋爱豆腐果,张氏夫妇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为“恋爱豆腐果”。
  如今,信步在筑城的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不能缺少的要数恋爱豆腐果。虽然再也吃不出抗战时期的浪漫,却不失为美味可口的小吃。从容不迫地坐下来,边浏览筑城风光,边细细地品尝,感受贵阳夜市的繁华,这份和平年代的安定与温馨,加上舌尖上美美的享受,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微电影《爱在贵阳》中有这么一段情节:男女主角相约小十字某豆腐果摊,男主角深情地说:“你可以怀疑豆腐果,但不能怀疑我的恋爱。”这时店老板站出来,操着纯正的贵阳口音满脸不屑地反驳道:“你可以怀疑恋爱,但不能怀疑我的豆腐果。”这就是对恋爱豆腐果的最佳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