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2740期 >2013-07-31编印

标本兼治“老大难”
——机械化公司分流安置下岗职工纪实
刊发日期:2013-07-31 阅读次数: 作者:谢永彬
特约记者谢永彬通讯员彭尚飞蒋淑萍      下岗职工管理,一直是企业的“老大难”。一方面,施工现场人员紧缺,需要从外面聘用人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大批人员待岗闲置,成为突出矛盾。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2年至2013年5月,机械化公司痛下决心,对“老大难”动“大手术”,对“症”施“药”,找到了标本兼治“良方”。142名下岗职工重新捧上“饭碗”,20余名员工被“请”出“饭局”,职工上岗率提高到90%以上,“下岗职工”正逐步退出花名册。
  把“脉”问“疹”查症结。2012年5月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集中力量开展“清仓”行动,对劳务中心下岗职工和项目内部待岗职工进行专项清理,先后翻阅查询了260余份档案,对下岗职工进行拉网式摸排,基本掌握了这一群体的“底数”,同时,对各路“人马”的下岗原因、年龄、学历、技能资格、当前状况等进行了外围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号准了“脉”就开方抓药。人力资源部开始与下岗职工进行对接,打电话、发信函、当面通知、托人转告,几条“腿”同时走路,全面“游说”下岗职工返岗。在短短的10多天时间里,他们先后寄出了181封信函,打出了800多个电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到组织召唤的职工反应强烈,有些已经10多年没有上班的职工更是有些不知所措。一时间,人力资源部的电话成了热线,铃声此起彼伏。一个个解释因由,一条条说明政策,一次次宣讲形势,一场接一场的“思想课”似乎没完没了,即便如此,电话那头还是有很多人难以转过“弯”来。
  连锁反应接蹱而来,陆陆续续有人到机关“造访”。有的振振有辞,声称“自由职业”很好,就是不想回来上班;有的声泪俱下,诉说着一本本难念的经,有心返岗却千难万难;有的诚惶诚恐,担心再也跟不上形势,生怕再次掉队……面对乱麻一团的局面,公司拿出既定“预案”,分别予以对“症”治疗。
  对55名因病痛或家庭特殊困难确实无法返岗的职工,公司认真进行个案分析,进行了合理安置。
  对59名在外谋职的“隐身”人员,公司在发出信函通知的同时,在湖南日报登报寻找,有27名“潜出水面”主动“Q”人力资源部,要求返岗工作。
  对愿意返岗的职工,公司积极帮助他们消除岗前“恐惧症”,拿出了一付精心调配的药方——培训。
  2012年5月底,公司成立培训中心,配备了一名主任和3名专职教学管理服务人员,花费近30万元对原来的职工学校重新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新的教学设施。
  第一期培训班于6月15日顺利开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公司出台培训制度,制定了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讲授物资管理、工程试验检测等专业知识。授课安排充分考虑了实用性,专业课安排了现场操作示范,保证了培训贴近实际。对认真参加培训的学员给予优待,不但免吃免住,每月还发300元补助,考评为“优秀学员”的另发500元奖金,并优先安排上岗,先后有15名“优秀学员”受到了表彰奖励,142名下岗职工经培训考核合格,全部安排到了6个专业分公司和20多个在建项目部,从事物资、机电、试验检测、混凝土加工、现场施工以及后勤服务等工作。既填补了施工一线人员需求的缺口,也较好地改善了当前人力资源的结构。
  为了巩固“疗效”,人力资源部把下岗人员“扶上马”以后,还特别“送一程”。坚持每季度对返岗人员进行一次“追踪”考评,对他们的现实表现及实际工作能力逐一评价,对积极上进的予以留任,先有12名有专业技术的职工及时调整到了技术岗位,9名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职工聘任了管理部门,提拔2名同志担任了架子队副队长、拌合站站长。
  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部分职工,在给予一到二次的择岗、转岗机会后仍得过且过的,公司也适时念起了“紧箍咒”,安排7人到培训中心再次接受培训。对连续两次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小部分“屡教不改”者,公司发出了“最后通碟”,按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为了防止参培学员返岗后再蹈下岗覆辙,公司主动堵塞“退路”,由人力资源部全权接管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正式成为一个常设机构。从此,因工程项目结束一时间续不上新项目的员工,全部到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再也不必回家待命。这一步“棋”,消除了返岗职工的后患之忧,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才能春风化雨。在下岗职工分流安置这样一件棘手的工作中,人力资源部门始终坚持了“三不”:不遗漏,不排斥,不冷落,做到了“三心”:热心交谈、耐心解释、以心感人。他们及时与工会联系沟通,为家庭特别困难的2名同志申请办理了定期困难补助,使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对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人力资源部坚持走好“三步曲”:了解原由、劝留引导、慎重处理,避免了矛盾,先后有11名下岗职工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有8名职工办理了工作关系转移手续,期间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通过情理交融这根“平衡木”,机械化公司顺利走出了一小步,今后还将继续探索,走出一条更实用、更有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