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兆银徐永波 绵阳站普速场绵中至火车站地段,是普速场改建的起点段。该段全长1.88公里,是线下工程结构物最密集、地下管线最集中、施工干扰最大、安全风险最高、施工组织最难、拆迁量最集中的地段,有下穿既有线的框架桥、框架涵七座,有通信电缆槽、电力排管等小型结构物及其附属,还有长1088米的路基填筑等工程。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危难之处显身手
为打通绵阳中学至绵阳火车站站台间的瓶颈,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公司派驻了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善打硬仗的桥二队肩负这一重任。
走进该队管段,碰上的第一个难题便是DK39+166.89双孔框架桥,此桥离既有宝成铁路上行线轨道边缘仅4.9米,基坑垂直开挖最深达8.6米,施工安全风险极大。而且,此路段地质复杂,流沙层、高地下水位、地下涌水,框架桥出口有排洪站和高压铁塔,因此,基坑边坡的稳定问题是安全控制的关键。为防基坑坍塌,保证既有宝成线上行线安全,必须在基坑和既有宝成线之间设置直径1.5米长达18米的防护桩,桩间采用0.5米厚的高强度钢筋混凝土防护墙。
DK39+166.89双孔框架桥开工后,公司主要领导亲临施工现场,桥二队组建了开挖班、钻机班、木工班、架子班、混凝土班6个专业班组,近200人轮流参与大会战。面对困难和紧迫的工期,桥二队严格遵守既有线施工的若干规定,严格培训所有进场人员,严格配备安全防护员,按要求储备了应急抢险物资,针对框架桥混凝土灌注方量较大的实际,专门调增了2台泵车和12台罐车,保证了混凝土的顺利浇筑。
基坑防护桩施工,是站改工程中的高风险作业之一。桩距离宝成铁路上行线仅有3.5米,由于条件限制,仅能采取人工挖孔桩。对此,业主、局指和公司领导高度关切,尤其是对挖孔桩的人身安全保证问题、钢筋笼吊装问题、列车安全通行和现场交叉作业等问题,更是悬在领导心中的“石头”。施工中,施工人员严格遵循“车过出洞”的原则,严格卡点作业,见缝插针。队部技术员坚持每天对既有线进行沉降观测,及时分析观测结果,一旦发现铁路路基沉降值超限,第一时间联系车站工务段,进行起道处理,确保既有线行车安全。
经过2个多月紧张有序的拼抢,桥二队终于完成了DK39+166.89框架桥的施工节点,得到了业主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攻坚克难过两关
从施组上看,桥二队管段要圆满完成任务,必须过两道难关。
首先,1088米的路基是通往绵阳站站场的第一道难关。此段路基地下管线繁杂,军用光缆、通信信号光缆、电缆、各种类型的光纤以及管道纵横交错,施工时必须谨慎小心。由于受房屋拆迁进展影响,路基填筑干了停,停了又干,难以连续作业,对此,项目班子便抓住征迁这一主要矛盾,上找市领导,下找管线产权单位和管段居民,摆事实、讲道理。经过局指和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路段内的房屋和地下管线迁改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展开大干创造了条件。当时正值夏季,白天,机械操作手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夜晚,更是挑灯夜战,拉料、上料,压实,基本都在晚上完成。经过120天努力打拼,路基终于贯通成型。
DK39+824.652通道,是桥二队必须跨越的第二道难关。该人行通道长135米,宽12米,基坑开挖深度为11.5米,土方开挖量高达3.5万立方米,设计上分9个节段施工。基坑之深、方量之大,实属少见。
去年9月19日,抗滑桩施工正式启动。时间在一秒秒地过去,孔桩也在一点点地掘进。终于,经过12个日夜的艰辛努力,一根又一根深18.5米的方形孔桩全部成形并顺利灌注。抗滑桩灌注后,桥二队迅速开展地系梁施工,为安全快速推进DK39+824.652人行通道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组织得力,仅仅用了7天时间便完成了第六节段的基坑开挖和底板浇灌,20天实现了该节段封顶,解除了普速场还建节点工期警报。
站台填筑传捷报
将士们一路打拼,一路放歌。随着时间的推移,桥二队的工作面从线下逐步转移到了站台。2012年12月9日,绵阳火车站普速场第四、第五站台工作面正式推开,要求15天必须完成站台填筑。形势就是命令,服从就是天职,桥二队已没有退路,时间万分火急!
按照站台填筑方案,要在站台无柱雨棚立柱和框架搭设安装成型后再进行填土、压实,这使本来就很小的作业面,变得拥挤不堪,空间最小的只有两米多宽,加上设备安装、通信信号等单位的交叉作业,施工进展缓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项目专门抽调了一批施工配套的小挖机、大小铲车和压路机,把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到晚上,错开白天的作业高峰。为解决站台倒料问题,采取用小挖机和铲车组合倒运办法,一铲一铲地往搬运。12月20日,1万多方土石方的填筑任务宣告结束,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第四、第五站台的如期交付,为绵阳站普速场首次拨接开通和春运启用新建站台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