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集团新闻总第2713期 >2013-01-09编印

鏖战“烂洞”建奇功
——记五公司蒙河项目桥五队副队长、高级隧道技师张坤
刊发日期:2013-01-09 阅读次数: 作者:
特约记者何增旺      提起张坤,五公司蒙河项目部的人无不称赞。
  2012年年初,张坤被评为全局先进生产工作者,8月考取隧道高级技师,10月在五公司公开招聘中被聘为蒙河项目部桥五队副队长。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坤从一名隧道工茁壮成长为一名隧道、桥梁管理能手。2009年4月,他随铁路大军征战蒙河铁路,战斗在号称“火炉”的全线重点工程太阳寨隧道。两年多的时间,担任代副队长的他带领开挖班创下月均单口开挖120米,月单口开挖最高纪录156米的纪录,成为全线声名远扬的隧道掘进能手。
  蒙河铁路全长3300米的马街一号隧道因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大,被列为全线Ⅱ级高风险隧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烂洞子”,施工进度以每月10至20米的速度艰难掘进,极有可能成为全线的“拦道”工程。
  2010年4月,项目领导果断将张坤调至桥五队任代副队长,主要负责马街一号隧道进口的施工组织管理。
  刚到马街一号隧道不久,2010年5月,隧道突然塌方,给他一个“下马威”。塌方处处于浅埋段,且涌水较大,引发了隧道右侧到拱部近10米的塌方,地表塌陷1米多。幸亏及时撤离了人员,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身经百战的张坤立即和项目领导、技术主管研究制定了“先封堵,后打超前小导管注浆,再利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最后立拱架、喷射砼”的技术处理方案。
  刚开始处理塌方时,许多工人由于害怕不敢到塌方处。张坤一边鼓励大家严格按照处理方案施工就会安全无恙,一边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处理塌方。那段时间,张坤白天在隧道里带头干,晚上也经常干到12点才休息,一天下来休息时间不到6个小时。经过1个月的艰苦鏖战,终于安全渡过塌方段。塌方处理完后,他人也瘦了十多斤。
  马街一号隧道涌水较大,泥浆太多,抽水泵经常发生堵管而停止工作,每到这个关键时刻,张坤总是第一个跑到掌子面用手把埋在泥浆中的水泵抬出来清洗,常常是全身沾满泥浆,全身衣服湿透。为此他每天上班都要准备一套衣服进洞,湿透了就拿出来换。由于长期在水中作业,他的脚丫都泡烂了,可他没有叫一声苦。一次感冒了,高烧不退,他依然坚持在一线,叫同事买些感冒药吃了又进洞继续组织施工。
  隧道每茬炮进尺控制在0.6米,且采取三台阶施工,工序繁多,施工进度缓慢。张坤想了许多办法来加快进度:一是减少上、中台阶长度,缩短了翻碴时间;二是加快工序衔接,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对超前完成任务的班组进行奖励;三是加强民工技术培训,手把手将开挖技术传授给民工,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两年多来,他带出了一批能吃苦、敢打硬战的作业班组,尽管工地条件艰苦,桥五队民工队伍却很稳定。他不仅把民工当兄弟对待,经常安排食堂改善伙食,而且在住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探亲房解决民工家属探亲问题,民工们感到跟着他干不仅能学到技术,而且工资待遇有保障,一个个都很乐意在桥五队打工。2012年春节,工程停工2个月后复工,出去的民工又回到桥五队。
  正是由于民工队伍稳定、技术娴熟,马街一号隧道在Ⅴ类围岩的地质条件下,每月进度有了大的飞跃,最高月进尺达到50米。去年大干四季度,尽管遇到突发性大涌水,停工一个星期,他们依然每月完成了40多米。到了2012年10月21日,马街一号隧道进口已完成开挖1370米,余900米,工期警报解除,全隧顺利贯通指日可待。
  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他两年春节都是在工地过的,岳父病危住院他也没能回去看一眼,儿子考高中他也没能回去给儿子打打气,他一心想着马街一号隧道的施工生产。他说:困难再大,我也要坚守工地,决不辜负领导的厚望,等安全优质完成施工任务后,再回家好好陪陪妻儿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