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696期 >2012-09-05编印

做个“贪吃”的写手
刊发日期:2012-09-05 阅读次数: 作者:
一公司袁嘉      舌尖,是感知味道,特别是甜味最为敏感的部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得国人对美食疯狂追捧,从食材选料到烹饪技法,无不成为食客们追逐的目标,为了能尝上一口正宗的佳肴,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到美食的发源地,让舌尖享受一次无与伦比的味觉盛宴。
  心灵,是感知周遭,洞悉万物最敏感的地方。与文字为伍的人总凭借一颗比常人更加细腻的心徜徉在文字的世界,用他们更为敏感的心灵“舌尖”去触碰和享受文字带来的快乐与悲伤,让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尊享文字“烹饪”的盛宴。
  诚然,写手与食客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那些源于爱好的追逐,潜心研究的技法,享受成果的喜悦……
  像食客追逐美食一样追逐文字带给心灵的饕餮大餐是一个好写手的最好选择,如此一来,“贪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爱好。
  文字带给人心灵长远的触动远胜于美食留给舌尖短暂的欢愉。素材收集、整理提炼、落字成文,每一步都饱含着写手们的心血。等到深思熟虑或有感而发的文字爬满稿纸,一场心灵盛宴即将开席。
  然而,好的文章如同好的菜品一样,需要经过层层锻造后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品鉴的人在感受高超技艺的同时,仍会醉心于作品里最原味的东西。
  贪吃,吃材料。文章如同菜品,材料很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食客而言,再高超的技术都无法弥补不好的食材带给菜品的缺陷。文章也是如此,一个写手如果不能拥有大量好的写作素材,那么他的文章一定是肤浅而乏味的,无法触及读者的心灵,无法与之共鸣。
  “博闻强记”便成了写手们收集素材最好的办法。广泛地涉猎书刊、杂志,从他人的作品中吸取精华,为自己所用,又或者将精华的文字、思想融入自己的感悟,变成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文字在积累的过程中一点点生动起来,思想在感悟的过程中一点点深厚起来。当我们手握丰厚的素材,便可以开始随心所欲地支配和使用它们,为我们能做出一道文字大餐提供最优质的材料,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贪吃,吃技法。美食给舌尖带来幸福,文字让心灵载满感触。食客对美食的追求不仅仅限于吃,还要在乎怎样做,《舌尖上的中国》就用镜头详细记录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文字也是如此,拥有好的素材还要掌握如何选材、如何提炼、如何成文而呈现在读者眼前。
  “精耕细作”便成了最普通也最管用的方法。好的菜品讲究刀法、火候,这是美食师傅们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锻炼出来的技能,等到手法纯熟,火候适中,就能为大家呈现出美食。写手们在研究文字的时候亦是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勤思考,多练笔,力求以精辟的文字准确地阐述事实,表达观点,从精益求精的良好的写作态度中得到好的作品。
  贪吃,吃时尚。传统的菜式留给大家的是对经典的遵从,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一尘不变的烹饪方法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要求,“时尚”、“创新”成为了主旋律。
  菜品如此,何况文字。写手们在比照好文章依样画葫芦,掌握了传统的文体格式和遣词造句等技法后,创新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种重要手法。紧跟时代,根据需要对文字和写作方法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行文风格,能让人一读便知晓这是谁的文章,是对写手一个重要的肯定。
  贪吃,吃韵味。“韵味”无论是对于美食还是文章,都是作品核心。一道美食能让人吃上几遍还念念不忘,它吸引人的绝不会仅仅只是食材和烹饪技巧,而是食客们对它的认可和牵挂,这也许和味道已无太大关联了,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勾起了食客们某段美好的回忆。
  一篇好的文章能让读者一看再看,它能吸引人的也绝不再是那些看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的事例,读上几遍就能摸清的写作技巧,它也许引起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他们拥有同样的态度或感悟。
  无论是烹饪美食还是撰写文字,能够勾起回忆、产生态度和感悟的共鸣,都不再是简简单单能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它是人们在烹饪和写作的工程中,日积月累的独特韵味。因为有了足以让人铭记的“韵味”,这些美食和文章才可以经常为人们所提起。
  像品味美食一样去欣赏优美的文字,像追逐烹饪一样去潜心写作,做一个“贪吃”的写手,从收集素材到学习技法再到创新思路,在写好文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走下去,最终为读者呈现出拥有自己风格的,为读者所欣赏的文章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