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版:党群园地总第2694期 >2012-08-22编印

忘我工作的黄海霞
刊发日期:2012-08-22 阅读次数: 作者:谢永彬
本报特约记者谢永彬通讯员何文傑 在沪昆客专贵州段8标建设工地上,有一个身影忙碌地穿行于各个施工现场,她就是机械化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项目副总工程师、试验室主任、共产党员黄海霞。
  黄海霞,1997年参加工作,先后参加过山东京沪高速公路、安徽铜汤高速公路、武广高速客运铁路、湘桂铁路和沪昆客专等项目建设。多次获局、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女职工”、“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带领的中心试验室获“先进业务室”、“工人先锋号”、“先进女职工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7年,黄海霞参建了由公司承建的第一条被誉为“白色路面”的广西岑兴高速公路路面项目工程建设,当时,施工技术和试验检测工作的实践经验少,为了使自己尽快掌握相关技术,黄海霞深入现场,对供应料场的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进行鉴定,掌握其性能,选取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及时做好开工前材料的储备和各种配比;遇到技术难题,她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并查阅大量有关“白色路面”施工技术资料,利用晚上为自己“充电”。在短短的时间里,黄海霞熟练掌握了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质量技术控制要点。
  2009年的7月,黄海霞调往公司湘桂扩改铁路项目任试验室主任。上任之初,项目因为管段长、任务重、工期紧、人员不足等原因,试验工作严重滞后,面对困难,黄海霞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她建立完善试验室各项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强化施工现场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主动与业主、监理联系。8月份,试验室在她的带领下完成了全线第一个改良试验段、AB组填料试验段的施工。湖南的夏天酷热难挡,梁板浇筑施工往往选择在夜间进行,黄海霞每次都坚守在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每道工序施工质量,领导和同事都劝她回去休息。她却说:“我等梁板全部浇注完了再回去,这是我的工作。”
  2010年8月,黄海霞被公司调往沪昆客专贵州段8标工作。她积极配合物资部门深入现场,调查各种施工原材料,根据当地原材料材质不稳定,级配不符合要求,石粉严重超标等问题,她扩大对原材料的调查范围,加大抽检频率,多次奔波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区,对各类原材料的生产、质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取样,做好各原材料的试验检测。同时,根据施工规范要求,黄海霞主动与监理取得联系,深入现场对全线桥梁、隧道的环境及施工用养护水进行抽样鉴定,完成了前期各施工用砼的配合比试验,为工程的早日开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她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9月16日,项目中心试验室在全线12家施工单位中第一家通过业主达标验收,并获沪昆贵州公司第一张“绿牌”;10月29日,六号拌合站成为沪昆贵州段西段6个标段中第一家通过验收的拌合站;11月17日,全线重难点控制工程蜜蜂寨隧道出口开始进洞施工;11月18日,管段第一根桩基灌注成功,成为全线第一家桥梁桩基施工的单位。
  自从参加工作后,她就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老母亲,大多数只能通过电话问候,老母亲十分体谅女儿,2007年底,年过花甲的老母亲卧病多日,十分挂念这个远在他乡的女儿,那时正值武广铁路国家审计大检查,谁知等忙完检查回到家乡,她看到的却只是母亲的遗像。黄海霞的女儿在工地出生断奶后就被送到婆家,一直由婆婆照管,如今早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但是她们母女团员的日子却很少。
  黄海霞在工程技术、试验检测这平凡的岗位上,用她的无私奉献和那份对工作的执着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