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施工生产总第2687期 >2012-07-04编印

“生命禁区”中的团队精神
刊发日期:2012-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上接一版)‘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现在我们又来到了雪域高原,就是掉了一层皮,也要确保兑现建设工期,实现西藏人民多年的夙愿。"
  有一种凝聚力叫以人为本---
  先生存后生产,让每个员工感到像在家一样
  藏族有句谚语:“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唐定国和他的领导集体深知,团队精神重在团结,而要让所有员工抱成团、拧成绳,必须以人为本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在世界屋脊修铁路尤其如此。
  团队精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成员都爱这个团队,反之则是一盘散沙。散兵游勇干不成事,更干不成大事。
  局指管理层首先擎起的就是“先生存后生产”的人本大旗。他们说,其他工作可以放下,但驻地建设决不能耽搁。员工们离家别子,千里走高原,必须先给员工建一个温暖的家。
  唐定国亲自抓“三工”建设,诸如办公室、操作间、宿舍结构、供水供电、食堂膳食、文化娱乐设施、员工消费合作社等等工作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他曾走访当地住房建设部门了解在雅鲁藏布江峡谷上修建住房的技术要求,为的是更好地建设职工宿舍,让职工住得舒心,住得放心。
  在高原施工,健康的身体是先决条件。唐定国硬性规定,每个办公室、每间宿舍都必须安置吸氧设施;每个工地必须设卫生所,配备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配备专职医师24小时值班;医务人员每天必须对食物进行检查,预防食物中毒;必须给每个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全过程动态健康监护;必须对职工进行工前、工中、工后三体检;必须定期发放防寒服、防寒靴、太阳镜、遮阳帽、防晒霜等劳动保护用品。
  高原早晚气候变化大,有时白天热得像蒸笼,晚上冷得像过冬,在加上夜间氧气更稀薄,稍不留意就会突然发病。为此,唐定国亲自制定查夜制度:每天晚上,不管是指挥部还是架子队,领导干部都要亲自到职工宿舍查房,以防万一。唐定国带头执行查夜制度,每个工点都要跑遍,经常是半夜12点以后上工地,一查就是五六个小时。
  职工们说他是跑工地最多的指挥长。铁道部拉日总指常务副指挥长付国成说他是拉日铁路六家施工单位中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管理最到位的指挥长。其他几个标段的指挥长都被撤换了,有的还撤换了几次,唯独不撤换唐定国。部总指领导说,对唐定国他们是一百个放心。
  唐定国的工作作风带动了全体干部。
  一天夜里,综合队队长徐井军查房至一名贾姓职工宿舍,发现他软弱无力地扶着床沿,虚汗,心慌,气短。徐井军立马将他送进拉萨军区医院,一检查,是因高原反应引起严重缺钾,不能继续留在高原工作。一名推土机司机阑尾炎突发,也因查夜发现得早,医生说再晚一点就有生命危险。
  在指挥部,在队部,在办公室,在食堂,你都会看到张贴在墙上的高原病防范知识和救治科普,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操作方便。
  局指党工委书记门卫敏说:“我们还专门印了一期高原病预防知识小报,发放到每一个员工手中,组织职工学习掌握。”他说,“职工们身在高原远离亲人,我们尽可能多想到一点,工作做得更细一点,职工们的健康就会多一点保障。这也是党工委对职工的亲情关怀吧!”
  局指党工委还在全管段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到全员覆盖,没有“盲区”和“空白点”;医疗卫生后勤保障工作做到机构到位,领导到位,制度到位,巡查到位,体检到位,劳保到位,措施到位。
  亲情关怀,亲情管理,在局指所属的5个架子队是说得最多、听得最多、看得最多的:职工有病专人护理,伙食开小灶;厨房一日三餐,专门制定营养菜谱;为反探亲的职工家属修建亲情房;帮助职工解决困难……
  只要家里有事,职工们都会说:“有事找老大!”在拉日线,“老大”是对架子队队长的称呼。俗话说“长兄为父”,“老大”就是要挑起家庭的重担,是家庭的顶梁柱。
  “兄弟们上班很辛苦,我们当领导的就应该多关心帮助他们。”徐井军说。
  2011年11月,综合队机械技术员黄喜伟在出差途中突然接到山西老家电话:父亲突发脑溢血,病危,需要住院治疗,急需3万元治疗费。这时的黄喜伟哪有这么多钱,情急之下想到了“老大”,就向徐井军打了个电话,徐井军马上把自己的两万元打在他的账户上。
  今年3月,细心的李传海发现见习生孙先华情绪波动,立马找他谈心,孙先华告诉说是把他抚养大的奶奶病了,自己刚上工地,没钱回家。李传海二话没说,立马和书记各把自己的一千元钱借给孙先华,并叫他立即回老家给奶奶治病。在隧道四队,受到过“老大”帮助的就有70多人。
  今天,在局指管段5个架子队,友爱互助蔚然成风,谁家亲人生病了、爱人生孩子了、无钱买房、房子装修……只要有经济困难,工友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像互相帮助洗衣服这样的小事也比比皆是。
  局指管段从东到西全长24.3公里,共有13个大工点,施工高峰期达到3000人。这样庞大的队伍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发生一起骚动,稳如磐石,每一个员工都自觉担当起团队一员的责任。
  “真心对待职工和农民工,真情帮助职工和农民工,真意爱护职工和农民工,让他们每个人都真真实实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主人翁。”门卫敏告诉记者,这就叫以人为本,凝聚人心。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这样的团队走在哪里,哪里就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有一种战斗力叫人定胜天——
  新闻媒体称赞,这个团队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锋
  突泥、涌水、坍方……使隧道施工变成了人与大自然的殊死较量;急流、洪水、漂石……使雅鲁藏布江一号特大桥鏖战空前激烈。但中铁五局这支拉日团队坚信“人定胜天”,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勇气,一路攻坚克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们骄傲地说:“英雄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英雄!”
  隧道三队施工的甫当山隧道出口。
  2012年4月4日凌晨。隧道掘进至512米处,放完一茬炮,领工员汤忠华像往常一样指挥掌子面上的工友们忙着初期支护。这时,上台阶有小块围岩往下掉。经验丰富的汤忠华立时警惕:这是隧道施工的危险信号。他立即叫停上台阶施工,下台阶加快立架喷浆,稳定围岩。但,石块还在零星掉下。
  汤忠华一面忙着指挥加固围岩,一面随时观察上台阶掌子面动静。就在这时,他看见掉渣处有泥浆溢出,并听见伴有异响,心一紧,嘴大喊:“大家快跑!”
  不到三分钟,大伙儿跑出100米开外时,拳头大的水柱和3500多方黑乎乎的泥浆从掌子面喷出,一直涌到100米处,泥浆堆积最高点达7.5米,将喷浆机、电焊机、风钻全都埋住。“好险!”大伙儿惊魂未定——所幸没有伤及一个人。
  第二天,业主、设计、监理和局指领导到现场“会诊”。业主要求:第一,设计院对地质情况再进行详细勘察,彻底摸准情况;第二,地质勘查结果出来后立即制定安全的施工方案;第三,指挥部立即组织抢险,清理涌泥。
  险情发生时,队长何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所有员工召集在隧道出口组成三个班组投入抢险,24小时作业。从6日始至9日止,清淤全部结束。
  淤泥刚清理完毕,唐定国、杨益合就来到掌子面调查地质情况。掌子面有3个涌水口,唐定国将手伸进其中一个直径约莫50公分的涌水口内,感觉里面空旷,又凑着洞口听听里面的流水声有没有异响。
  唐定国是经验丰富的隧道专家,曾在渝怀铁路隧道施工中立下过连续11个月创双百米成洞的赫赫战功,许多有名的“烂洞子”在他手中乖乖变成“优质洞”。
  他指着3个涌水口,对杨益合说:“这几天要派人守在这里仔细观察,如果流水声均匀、水色清亮,便无大碍;反之,洞内有不间断异响,流出的水浑浊,说明还在塌方,有危险。”并叮嘱现场管理人员每天仔细观察涌水量、水色、水温,加大沉降监控工作量等等。
  三天之后,地质较稳定了,施工方案也定下来了,施工生产又步入了正轨。
  如此的突泥涌水在甫当隧道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1年10月,2号横洞就出现过一次:1500立方坍方夹杂着褐色的泥土倾泻而出。险情发生后,仍然是何鸿率领全队干部职工,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15天内全部清走了淤泥。
  面对如此凶险的地质情况,局指领导充分认识到超前技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与业主、设计、监理一道,针对围岩松散、高地热、涌水涌泥等高风险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全面论证,在隧道三队的积极配合下,全面、系统、科学地编制了全部施工工序方案,为隧道高速掘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9月17日,西藏卫视倾力采访了隧道三队并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详细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采访记者感慨地说:“他们的事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锋!”
  隧道四队施工的帕当山隧道。海拔近4000米。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只有60%。
  这里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岸,地势陡峭,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又处在峡谷风口,大风、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
  帕当山隧道是局指管段有名的“烂洞子”,施工环境最差,地质构造最为复杂。
  在隧道进口,一进洞就遭遇长达200米的洪积沙段,且浅埋近百米,只能采用人工开挖,进度极其缓慢,最多的一个月也只完成20多米。因此,在局指四个隧道队中四队是被罚得最多的队。
  在隧道横洞,实际围岩比设计差了好几倍,掘进至一半时,大体积流沙伴着渗水倾泻而下,掌子面一下子坍塌了10多米。幸亏李传海处理果断,先用沙袋将掌子面封闭,然后采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才渡过了这次险情。
  “天灾可以垮塌我们的洞子,但垮塌不了我们的意志。”李传海在一次队部交班会上说,“我们一定要征服眼前这个烂洞子,把41队变成14队!”
  李传海的话大伙儿听得很明白——隧道四队在一公司的番号是“41”,排在最后;在拉日的四个隧道队中,番号也排在最后。李传海的话无疑是要把在四个隧道队中施工进度最落后的隧道四队变为施工进度排名第一的隧道队。
  天灾虽不可预料,但只要人谋得当,一样可以战胜天灾,加快施工进度。于是,李传海和队书记刘建昌对工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优换差。
  他们引进在渝利福宝山隧道施工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王昌其开挖班,清退原来技术差、管理不力、执行力不强的开挖班;6次清退3个二衬班,任用从蒙河项目引进的穆大强二衬大班,负责三个口的二衬施工。
  穆大强班组一来工地,施工进度神速,今年4月一个月就完成了149米,二衬质量一下子走在前列,受到业主质检站的称赞。由于统一管理,三个口还能互相打增援,派出人员帮助其他隧道队。
  王昌其开挖班一到隧道四队,立即查找出开挖进度慢的原因之一就是风水管路设施不规范、布局不合理,导致风枪压力不够、使用风钻数量不够。王昌其改用大直径风水管后,上下台阶12台风钻可同时施工,3个小时即可放一茬炮,每天保证两个循环。今年3、4、5三个月连续开挖百米。施工进度上去的同时,开挖质量也齐头并进,尽管石质较差,也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从去年10月中旬到今年5月中旬,王昌其班组7个月共开挖713米。按照原班组每月20米的开挖速度计算,713米需花费3年时间才能完成。
  李传海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隧道进口只剩80米就与横洞贯通,可望成为管段第一座正洞与横洞贯通的隧道。”就这样,李传海硬是把总挨批评的工点扭转为拉日全线隧道的观摩点,多次受到部总指的好评。
  涌水,大涌水,是隧道一队施工的色麦村隧道的头号杀手。
  这座全长6693米的第一长隧道,进口开挖才400多米,掌子面就突遇大涌水,平均每天涌水1000立方,最高时达到10000立方。掌子面几乎就是“水帘洞”。
  一公司曾在云南玉蒙铁路秀山隧道遇到过一涌6年的大涌水,但那是在内地。而这里是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
  在高原患感冒不易治愈,而且会引发多种高原病。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水帘洞”内打隧道,常常是一身水一身泥一身汗。
  许多职工病倒了,但他们吃了几片感冒药,打了吊针,又继续在掌子面拼搏、奋战。有的职工累得不行了,对队长漆学雷说:“老大,好像睡他妈一个好觉啊!”
  漆学雷和书记谢健天天带班作业,也累得几乎倒下,每当听到工人们这些话语,看到他们日渐消瘦的身体,心如刀绞。为了早日安全渡过“水帘洞”,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快治水工作,加大后勤工作,尽量不让兄弟们的身体拖垮。
  队部领导超负荷带班,多顶班,尽量延长作业时间,多让工人们休息一会。漆学雷身体严重透支了,这只“高原雄鹰”变成了“秃鹰”(“秃”,隧道一队的职工用它来形容身体跨了)。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隧道一队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进洞施工;第一个月开挖百米;第一个搞隧道二衬;第一个单口开挖超千米;首创月开挖156米记录。7次迎接西藏自治区政府和铁道部的大检查,每次都获得较高评价,成为局指的亮点工程和业主的观摩点。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两岸是绵延不断的陡峭高山;江水急湍,势如猛兽。这里是真正的“天险”。
  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雅鲁藏布江一号特大桥就建在这“天险”之上。大桥所处位置正好是雅鲁藏布江急弯处,水流湍急,气势汹汹。大桥与水流交角60度,跨越江面190米。大桥的5号墩和6号墩分别高52米、49.5米,正好一左一右立在深水中。
  一场凶险激烈、斗智斗勇的鏖战就在这里展开。
  5、6号墩各有孔桩20根,深度都在60米左右、直径1.8米,且都处在深水中。要钻孔首先必须筑岛隔离江水。
  时值2011年4月底,一年一度的汛期即将到来。如不赶在汛期之前筑好岛,洪水一到,钻孔桩等一系列后序施工将会受阻,工期将延迟,安全将……
  筑岛之战于是打响。采用的是石笼施工方案,以石笼围堰,填筑砂卵石。可水流太急太大,顷刻间将卵石冲掉大半。时间去了,事倍功半。
  桥梁专家郑淦广整整两天没合眼,挤在工棚里同桥工队技术负责人杨小飞等技术员一道研究改良方案,经过数次试验后,最佳方案定出:钢筋石笼筑岛。
  筑岛命令再次下达,机械综合队立即组织16台运输车辆,24小时轮班运输作业,仅用15天便成功筑起4万立方的围堰。围堰坚固如铁壁,任凭水流冲击而岿然不动。
  5月17日,第一台钻机正式进场施工。桥工队现场管理人员与工人们连夜在筑岛上架起了简易工棚。
  可是到了7月23日这天,谁也没有想到,罕见的暴雨袭来,江水一夜之间暴涨了3米,突破了百年洪水水位线。
  洪水考验英雄,英雄何惧洪水。唐定国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防洪应急预案,率领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人员当晚赶到现场部署抢险工作,迅速撤离施工人员、机械、物资,将损失降到最小。
  杨益合立马拔下输液针头,歪着病体爬上高边坡查看险情,指挥运输抢险物资。
  第二天清晨,暴雨仍降,洪水持续上涨。5、6号墩的施工筑岛相继被淹,刚钻好的孔桩也被洪水冲毁。两天后洪水退却,桥工队立刻调整施工方案补救,加固加高筑岛,5天后迅速恢复桩基施工。
  郑淦广告诉记者,在他负责施工的60多座桥梁中,雅鲁藏布江一号特大桥桩基施工是最艰难的,原因是地质最为复杂。
  ——大孤石、大漂石十分坚硬:容易偏钻;
  ——流沙层十分松散:容易坍孔、埋钻;
  ——溶岩无法预测:容易卡钻。
  6号墩的4号孔桩是第一根完成的,费时竟达4个月。如此速度,猴年马月才能完成40根桩。
  局指副指挥长张桂林说,铺轨将于2013年4月20日铺到桥上,工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解决好打孔问题,挡了道,这脸就丢大了。
  当此危急之际,局总经理张回家,局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江黔亲临现场指示:要集中各种优势力量攻坚,确保工期!局副总经理房晓军多次在现场出谋划策,研究最佳施工方案,亲自落实各项工作。
  唐定国更是寝食难安,经常深更半夜跑工地督战,现场解决施工难题,还陷进泥凼里扭伤了脚。
  在现场,唐定国发现5号墩的施钻手、农民工李炎杰技术特别好,进度快,无纰漏,别人一个孔没打完他就打完了几个,于是唐定国就向他请教打钻技术。李炎杰是个体户,不愿外传家传秘技,唐定国就请他到宾馆住下,席床而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厚之以薪,终于打动了李炎杰。唐定国立即组织所有的钻孔工人向他学习打钻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
  曾辉也在这时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技术攻关,优选桩基施工方案。
  指挥部领导实行跟班制,五日召开一次分析会,加大人、机、物的投入。
  至2011年9月中旬,桥工队彻底扭转了施工被动局面,掀起了施工大干高潮。
  今年4月下旬,两个墩40根桩全部打完。经业主验收,5号墩20根孔桩和6号墩18根孔桩全部是优质桩,两根孔桩为合格桩。至此,艰苦卓绝的孔桩战胜利结束。深水墩孔桩施工完毕,承台施工大会战又乘胜利之势圆满完成。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雅江一号特大桥这个工期拦路虎终于被治服,高原铁路建设又写下了里程碑似的一页。
  按照施组计划,5、6号墩身浇注将于6月底全部完工,进入悬灌梁施工阶段。悬灌梁有17段,从7月初开始,按照10天完成一段计算,意味着有6个悬灌段是在严冬时施工,赶在明年2月6日冬休前完成,这样才能保证明年4月20日铺轨到桥上不挡道。
  但是张桂林、郑淦广两位桥梁专家很担心,因为严冬施工困难重重。第一,桥梁所处位置正好是大峡谷风口,风速可达到每秒8米左右。大风对挂篮造成严重威胁,安全风险高。第二,江面上冬季气温达到零下20度左右,而悬灌梁浇注混凝土后需要5度以上的温度保养7天,保温难度大。第三,江面上风大、气温低,再加上冬季严重缺氧,施工人员体力不支,势必影响施工进度。因此,解决悬灌梁冬季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问题是指挥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务之急。
  张桂林、郑淦广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进行技术攻关,设计出一种能保证安全、质量和进度三位一体的新型挂篮。他们说,这种挂篮一经问世,将是高原铁路桥梁施工的一大科技创新,从而载入桥梁施工史册。
  隧道之战、桥梁之战充分证明:团队精神造就了英雄集体,也造就了个人英雄。面对施工生产中的重重困难、道道险关,中铁五局的拉日英雄们以超常的勇气、胆识、才智,打造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英雄团队。
  有一种大局观叫团结协作——
  没有大局意识就没有今天的拉日团队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说,一支箭一折就断,20支箭捆在一起怎么也折不断。局拉日指的干部员工们懂得这个团结协作的道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精诚团结,各司其职,竭尽全力为施工生产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团队大旗增添亮丽的色彩。
  “单打独斗只是散兵游勇,成不了气候。各部门的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才是团队精神,它使我们攻克了隧道施工和桥梁施工一个个重难点,确保了节点工期目标。”唐定国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杨益合说:“指挥部的5个架子队虽说是主力军,但开工之初的安摊建点、征地拆迁工作,还有综合队、钢加工中心、轨枕板厂、拌和站,缺了哪一个都不行,它们都是指挥部这个大棋盘上的一颗子,都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它们则满盘皆输。”
  一进场,指挥部的领导层讲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团结协作、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他们认为,在高原这个特殊环境施工,个人的英雄行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形成合力,焕发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夺取全盘胜利。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局指和一公司指12个领导像齐发的12支利箭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优质建好拉日线,让中铁五局大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在这个目标指引下,200多名正式职工、近3000名劳务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艰巨而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如今已调到局拉萨办事处工作的原一公司指专职副书记方捷告诉记者:“在指挥部时我的工作主要是搞征地拆迁。”他说,“谁都知道,征地工作很难搞,尤其是在高原,比如汉藏语言不通、民风民俗陌生、民族关系复杂,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都给征地拆迁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一想到没有施工用地人员无法安置,机械设备无处停放,所有的施工点都是纸上战场,我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据跟随方捷一起搞征地拆迁的工作人员回忆,那时他们几个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及早搞完征地,让每个工点都按期或提前开工,决不能拖施工生产的后腿。
  那些日子,他们一边熟悉藏民族习俗,掌握西藏各地政府对拉日铁路建设的各项政策,一边向当地政府和藏民介绍拉日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就铁路红线占地丈量、工程临时用地征用以及使用当地农牧民务工等事宜交换意见,赢得了政府和藏民的支持。
  方捷说,在民族地区搞征地,关键是熟悉民情,赢取民心。而要赢取民心,就要将心比心,真情奉献。
  在尼木县吞巴乡临时征用一块土地,农牧民担心土地被征后饲养牲畜困难。征地人员了解他们的难处,主动到饲料市场为他们联系购买牲畜过冬的饲料,又提出给他们补助费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仁布县帕当乡萨嘎村长年没有水塘储水,征地人员报请指挥部帮助村民修建了一口3000多立方的储水水塘,保证当年的春耕顺利进行。在萨达村,征地人员报请指挥部为当地藏民建了一座钢筋混泥土“便民桥”。
  真情奉献换来倾情回报。指挥部仅用3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了标段内的所有征地工作,所有的工点都提前或按期开工,同时建立了良好的路地关系,施工中没有出现较大的阻工事件,全管段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局指的160多台机械设备全部由机械综合队管理。队长徐井军说:“机械设备是拉日铁路建设的命根子,我们的职责就是精心保养每台设备,保证完好率和使用率,为整个管段的隧道出砟和路基土石方施工服好务。”
  他们从服务全局出发,对机械设备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隧道出砟和路基土石方运输穿插施工,避免机械设备窝工。他们一改过去只引进一个机械设备出租方的做法,招标多个设备出租方,限定每个出租方设备出租数量,避免受制某个出租方,保证全线施工顺利进行。他们在主要机械设备上安装GPS监控设备,监控设备运行情况,避免发生不良情况而影响施工。他们改良机械液压系统,提高了机械设备使用率。他们组建技术高服务好的机械修理班组,随时处理设备故障。
  该队技术主管刘文涛介绍,在今年3月到4月的雅江一号特大桥5号和6号墩的激烈鏖战中,机械综合队领导接到指挥部命令后,考虑到这是拉日全线最关键的一仗,这一仗打赢了,就解除了全管段工期压力警报,事关全局,必须全力以赴,于是他们立马调配10多台最好的机械设备,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两个墩的降岛平整任务,紧接着又用15天时间完成了两个墩的深基坑开挖任务,为承台和墩身浇筑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局指轨枕板厂承担着拉日铁路全线98000多块轨枕板的预制生产任务,总工期只有10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是第一次生产双块式轨枕,技术力量薄弱,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当时负责轨枕板厂全面工作、现任一公司拉日指专职副书记的黄西斌恨不得一天掰作两天用,白天夜晚连轴干,一边筹建厂房,一边率领管理人员远赴陕西兄弟局观摩学习制造技术,回来立马培训员工。厂长胥俊伟也顾不得妻子分娩,坚守工地搞临建工程。在他们的努力下,今年3月1日,轨枕板厂成功浇注出首块轨枕板。
  为了赶在今年11月底严冬来临之前优质完成生产任务,他们大搞技术攻关,把原先生产一批次240根轨枕需用24小时的时间缩短到16小时,轨枕质量也通过了业主抽检。至今年5月中旬,共生产出24000多块轨枕。
  局指砼管理中心有三个拌和站,中心主任梁绍康带领7名职工、120名劳务工负责供应全管段45万立方优质混凝土。梁绍康介绍,混凝土的质量关键在原材料和配料精度,他们除了严格把住进料关口外,还对拌和站进行技改,把原拌和站允许的2%误差率缩小到1%,提高了配料精度,生产出的混凝土运用到隧道和桥梁工程,满足了质量要求。
  局指的钢加工中心生产的台车、模板、格栅钢架等也为管段工程提供了优质钢构件。唐定国总结道:大兵团作战就是要靠各方力量完美配合,如果没有这点大局意识,就没有今天的拉日团队。
  有一种执行力叫认真——
  创建造福今人、泽被子孙的千秋伟业
  一个优秀的团队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依靠团队全体成员的高效率运作。局拉日团队就是这样一个高效运作的优秀团队,因为高效率运作,他们取得了瞩目成绩,因此获得了巨大荣誉——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那么中铁五局拉日团队的高效率运作奥秘在哪里?唐定国的回答就两个字:认真。
  十四笔划写出的“认真”两个字以至简达至繁,以至轻承至重。而且这两个字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可见局拉日团队的最高管理者在平日的工作中就是这样认认真真做事的,以至日久的行动化为恒常的习惯,形成一种简单朴实而又十分有效的工作作风:认真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认真执行各种管理制度。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到中铁五局施工现场视察时说:“自治区政府领导几次考察你们施工现场,每次回来都告诉我你们很辛苦。每每听到这些,我都铭记在心、念念不忘,并被你们精神深深感动。”他说,“拉日铁路是党中央关心西藏人民的一条标志性工程。铁路的建成将成为引领西藏人民走向未来、走向富裕的一条幸福工程,意义非常重大。我衷心希望你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加快进度、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环保,以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指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建一流的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竖起一座丰碑,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一条铭记于心的铁路。”
  唐定国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动。他向张庆黎书记保证:一定认真执行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执行铁道部拉日总指把拉日铁路建设成为优质工程、和谐工程、生态文明工程和百年不朽工程的要求,科学组织施工、推进技术创新、搞好环境保护,在雪域高原创建造福今人、泽被子孙的千秋伟业。
  的确,正是这“认真”二字的铮铮誓言,激励着拉日团队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去忠实执行拉日铁路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为中铁五局又好又快发展打出了声威、打出了信誉、开拓了市场、提升了境界。
  认认真真做事,首先要踏踏实实做人。在局拉日团队,像唐定国、杨益合、黄保根、张桂林、郑淦广、谢赣南、曾辉、彭海启这样一些管理专家、隧道专家、桥梁专家,像门卫敏、方捷、黄西斌这样一些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者,无不是怀揣着建功立业理想而来、身先士卒大干、大公无私奉献的好干部。像何鸿、李传海、漆学雷、安再贤、徐井军、刘长青这样一些奋战在施工一线的中层管理者,还有像蔡超、文维、杨小飞一大批技术干部,他们无不是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难时刻显身手的时代英雄……
  门卫敏说:“这个团队里,许多员工都参加过青藏铁路建设,他们把五局青藏铁路精神带到了拉日线,在传帮带中言传身教、弘扬传统,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团队精神。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几乎每一个员工都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建功企业为荣,以奉献高原为荣。”
  “认真”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它是一种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们认真执行局总经理张回家,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江黔的重要指示,为五局在拉日线“创优质、争效益、树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认真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架子队建设,各项管理有序,安全质量可控,工程进展迅速,现场建设有形,连续两次获得业主企业信用评价第一名,以“快速、安全、优质、高效”的突出成绩,成为拉日铁路建设的“领跑者”。
  他们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管理,采取一切措施保护现场内外环境,做到环、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确保环保目标圆满实现。
  他们认真开展科技攻关,有效地治理了坍方、突泥、涌水、地热等地质灾害,尤其是光爆技术走在了全线前列,成为业主组织学习的观摩点。同时还积累了高原桥梁施工、双块式轨枕板预制、混凝土配料精度等先进经验。
  他们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动全体党员和群众,立足雪域高原、立足拉日铁路、立足工作岗位,作表率、当先锋、献良策、建功业、树新风,营造了一个心正、气顺、劲足的和谐团队。
  ……
  这个团队的所有员工用实践证明了“认真”既简单又厚重、既朴实又有效的执行力真谛。
  中铁五局拉日铁路指挥部这个团队通过中央电视台传播着它的英名,它创造的功绩和随之创造的团队精神必将与拉日铁路在西藏雪域高原同生辉、同不朽。
  “人活着就是要有点精神。”唐定国说:“没有这点精神,就别想来拉日线向大自然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我挑战!”